![](https://img.haomeiwen.com/i9668258/78a01a66ebaaccda.jpg)
最近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定的写文计划要做些修改了。因为这次征文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吃喝玩乐的中国,更写出了历史厚重的中国。厚重也就意味着,有些所谓的中国的传统,是如此沉重。(当然还有好的积淀,后文再叙。)
我本想在后面再独立一章对各个地域的年文化做些小分析,但现在看来,得边写边析,否则,寝食难安。
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管窥,但我尽量不让自己的双眼蒙蔽历史的真相——尽管最后仍然可能做不到。
这一篇,与历史有关,与黄河相连。
我们国家,有一个地区,据史书所载,经常遭受黄河改道的磨难,且于1938年,遭遇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决口:花园口决堤。
算上这一次决口,黄河被历史记录的决口就达到了1590次。(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黄河水患,曾把一个沃野千里的平原搞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花园口一决,拖住了日军的侵略脚步,也把自己拖进了更为沉重的灾难中。这个地区的人民,在1938年,为整个中华民族做出了最悲怆的伟大牺牲。
这一地区,就是被称为“黄泛区”的豫北、皖北、苏北一带。
2019年,离上一次黄河决口已经过去了整整81年,现在,黄泛区距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是如此之近,交通也很方便,不只高速高铁,有些地方还建设了直升机场。
但是,我仍然困惑,这一地区交通如此便利,却为何依然落后?在这一次写文的契机中,通过查阅资料,博读简友们的文章,再联系我之前的乡野经历,略识其因。
说说我的故事:
几年前,我曾踏足黄泛区某地过年,热心做饭之后,却发现连一张留给我坐的凳子都没有了。不仅如此,留给我的,只有一碗清水冬瓜汤。因为要寻找凳子,我绕着院子滴溜溜地转了一圈,然后发现,不只我一个人在喝冬瓜汤,别的妇女,也一样。区别只在于,她们各自都有张小板凳,各自坐在冷飕飕的屋檐底下满足地喝着。而屋里明晃晃的,是温暖的吊灯和男人们觥筹交错的酒杯。
我很郁闷,转头向一位还在厨房喝冬瓜汤的妇女寻求答案。结果,她笑盈盈地说:“我们这儿啊,就是对女同志不太尊重。”
那一年,是我有生以来唯一饿着肚子过的年。因为,问过不能上桌的原因后,我没能找着凳子,只好端着这碗冬瓜汤,企图就着屋外孩子们绽放烟火的美景下饭。
但是,烟花美妙,它撒下漫天美景,也给我的汤,洒下了满碗的火药屎子。
这段经历,我无法言说。特别是对我自己的家乡亲友——因为我的家乡没有这种特别的民俗,对他们来说,女人不上桌吃饭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我的家乡,从古时帅军促统的冼夫人到被誉为当代马可波罗的靳羽西,哪个不是敢与男子较高下的巾帼英雄?就算普通女子,也是背带背着孩子,肩膀扛着家庭,手中拿着事业与丈夫并肩作战的一家之主。
经此饿肚子之事,心中愤懑的我就再不想踏足此地过年了。
但是我除了愤怒,疑惑也仍然存在,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歧视性如此强烈而当地妇女们却毫不在意的氛围?
我不断寻求答案。
一位身在黄泛区的友人告诉我,他们的县城,虽然修了机场,但是整个县城只有一条下水道,还是去年修的。那之前,每逢下雨,水都能没过膝盖。
不只县城,农村里的水利设施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农作物的浇灌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模式,可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修的给排水管路,不只没人管理破败不堪,且能种下庄稼的地方都不被放过。由于不重视排水,村庄中修建的水泥路,没几年低洼处就被泡坏。
另外,本来承担着提高经济效益与防风固沙作用的经济林木,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种下,但是为了给庄稼让路,遭遇了短视性的大量砍伐。这一举动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属于黄泛区范围内的本地区经常尘土飞扬,用我友人的话来说就是——鞋子必须每天刷,房子窗户必须紧闭,风沙漫天时对面一米都看不见人。
林木的大量减少不只带来黄沙,还加重了风灾雨灾的后果,严重时果木绝收、庄稼减产、房屋倒塌,变成现实版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听完朋友的介绍,我有些明白了。过去黄河经常改道决口,加上战争灾难,造成了该地区的极度穷困落后。这一情况使得老弱妇孺没有其他的生存依靠,必须依赖家中男性壮劳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在穷困潦倒,粮食极少的情况下,必须先保证男性壮劳力的供给,勉强裹腹的壮劳力才能给一家老小带来活下去的希望。且天灾战祸一过,哀鸿遍野,能留给家族以希望的,还是只有更容易存活下来的男性成员。因此,这一地区的重男轻女,是历史造成的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自保选择。这,不是传统,是无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妇女们作出的巨大的自我牺牲。
同时,此地区的历史也造就了此地区人民的局限性眼光。因为曾经的黄河一扫,遍地皆平,不只老弱留不下、传统留不下,过去所有的建设也都化为乌有,所以建了也白建的心态留在了人们的潜意识里。也因眼前利益要重于长远考虑,所以从下至上,基础性的配套设施建设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点不只从笔者朋友的描述可以看出来,就笔者的亲身经历——单是此地区的茅厕,包括某乡镇机关单位中的所谓卫生间(尽管连工作人员自己都不这样称呼),都让笔者做了好几年的噩梦。
经此番分析,我发现我个人可以理解此地区的一些传统习俗了。但是,最后我仍然不接受这当中一些恶俗,比如重男抑女。
原因在于:大清国早就亡了,反动派也早被赶走,历史已逝,就像改道的黄河,我们的新中国是有能力有决心有实力让它从此不再肆意改道,任意决口的。今天,黄河安,天下定,天下既定,就要踏实下来建设家乡了。
但现如今的建设,并不依赖于蛮力,而在于才智,在于创新,这一点,无分男女。而如果能真正重视起女性,从而发挥好女性的建设性作用,对地区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必定会产生不可限量的巨大作用。
女子的作用与地位,看邻近的长三角便可知,从上述地区来此务工的女性身上也同样有所体现。不过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文中不再细谈,留待后篇再议。
暂做此记。
其实,我内心深处仍然喜爱这个戏曲激昂的黄河故地,只是希望当“女人不上桌”真正进入历史的故纸堆时,我能高高兴兴地再去体验一把美好的中原年味。
此文要感谢一些简书作者,让我更深入地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但是由于我电脑坏掉了,插入链接不太方便,就暂且先放一篇链接,其余等我电脑修好再放: 【转】博士春节返乡:老家仍保留客人来了女人不上桌习惯
感谢作者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