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手捧器皿,想把它填满时,不如自己及时停止。盈之,就有了欲望,而欲望难平,心增其乱,乱则失。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水盈则泻。自己知道适时停止,则不会失。
抟而锐之,不能长保也:当反复地去锻锤一根长矛,希望它越来越尖锐的时候,这种尖锐是不肯能长久存在的。锐则易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都是同一个道林。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与前文“不贵难得之货”的理念相反,当金玉满室的时候,就会引来外界的窥视和欲望,引来盗贼。当众人窥视,觊觎不断时,你是很难守住的。
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富贵而骄,就有了傲慢之心。由骄而傲,由傲而盲,由盲而心乱,乱则尤,尤则咎。富贵了而不能守住空虚之心,就会一步步带来灾难。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以成功了而不居高位,及时退身以身前,外身而身存,这样做是符合天道的。如果功成而不身退,则常常会引来祸患。因为居高位则会富贵,富贵必骄,必遗咎也。可想张良,刘伯温之退身之策。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魂魄也。中医里有三魂七魄之说,讲神主神志,负责人在白天的活动,入夜而藏。而魄则掌控人入睡后的活动。营魄合一,则无时无刻不在自己掌控之下。《黄帝内经》中有“形与神俱”的论述,与此相似。
有人理解为修道之学,有人理解为修身之学。其实修身乃是修道之必经之途。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的状态是呼吸柔和,天真无拘的。成长之后,反而丢失了这一本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呼吸如同大道一样,需绵长柔软。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此处非指实体上的镜子,而指内心的镜子。修持内心,使之无染。佛家里神秀大师那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此相类。神秀大师能出此偈或许是受了《道德经》的影响。只是这句佛偈只有“除”没有“修”。《道德经》里一直讲,向内寻求,而不是真的无为。“除”是“无为”,而“修”则是内心的修为。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非是风动,非是幡动,而是心动”,强调心的重要性。其实老子在这点上是与此相同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和“修除玄鉴”都强调了向心寻求的重要性。
爱民活国,能无以智乎:爱护百姓,治理国家,可以不靠智巧谋略吗?答案是可以的。顺天道而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则无需靠智巧谋略。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雌性是来孕育生命的。雌性孕育生命的条件是先有天门启,放外界的东西近来,然后再天门合。天门启是为了接受外界的能量,而天门合是为了消化吸收接受到的外界物质。当把外界的物质或能量,消化吸收变为自身的物质或能量,就会孕育出全新的东西。不管是生命还是思想,都必须有个先接受再消化,合成为带有自己独特特质的东西。
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明白四达,是一种不出户以知天下的境界,是一种知晓万物万理的开悟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靠的不是外界学习的知识,而是靠内在的寻求。静下心来,向内心追问,才能明白四达。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给万物以生命,并养育万物,给万物以生命却不占有,长养万物却又不去主宰,任其自我发展。这样的德,才是最深厚的德。为人父母,其实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不把子女作为私有物,长大了就该放手,任其高飞。抚养他长大,却不去主宰他的人生。父母要做的,只是生养并提供所能供给的资源和天道的引导而已。
齐悦二营二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