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天就期末考试,今天的语文课,成了高二的最后一课。
结合2018年高考题型变化,我设计两项内容:一是2018全国二卷语用题17--21题;二是印发8道语言表达题,进行当堂测试。
两个班的课都在下午,我预设讲练时间,每班各有两人承担主讲任务。
分享这最后一课02
7班是下午第一节课。
我开门见山,请曹锋解读2018高考语用题。这五种题型,包括补写选择,成语选择,病句选择,语段修改,仿写句子。曹锋讲得有特色,声音洪亮,气定神闲,条理清楚,大家听得仔细,写的认真,发言积极。我一直觉得,7班的课堂,少了曹锋的表达,会减色不少。他们班的语文课,不论是问题解读,还是作文审题,曹锋都思路清淅,见解独到,富于启示性。我想,将来他如果当老师,教高中语文,一定会很优秀的。
他对五道题的解读,有自己特色。“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这个补写句子,他紧扣上下文,表述很简洁,句式无漏误。他说“寿终正寝”可以说人,也可以说事;“无疾而终”则指人,很轻松地选出答案。“眼花缭乱”不能作谓语,加上“令人”表述就准确了;后一个分句加“这样”,连贯性更强。同学们边听边写,难得如此愉悦!
曹锋讲完,我追问:同学们,还有无问题吗?
吴夫强举手说:老师,我有问题,今天上课的思路好像错了!我们应该先做题,再讲解问题与方法。
他说得对,这就是理性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课前我想,这些题简单,又由于时间有限,就先入为主,以讲代练了!不过,走惯了熟路,转换一种上课思路也挺好!
于是,我顺势讲了对高考试卷的两种思维。
首先要有转换的思维。高二这一年,我们做了不少高考题,还有学考题。试题也与时俱进,也不断有新题出现。到今年高考结束,哇,题型又变了,语用题的三个选择,放在同一语段中。有人说,早知如此,前面的题就白做了。我说,吃三碗才饱,前两碗就白吃了?到明年高考,肯定又有新变化,所以不断调整,适应新变化,才是高三复习的常态。
其次是框架的思维。我阅读了2018年语文考纲,认为试题框架清晰,分布科学合理,更具公众思维,也降低审题难度。考纲将其分为四大板块,即现代文(论说类、文学类、实用类),古诗文(文言文、古诗歌、默写),语用类(基础选择、文段修改、仿写),写作。这四部分,有层次,有梯度,清楚明了。前三板块又分三大类,涵盖不同文体、不同形式(包括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等)。考前要框架思维,才能心中有数,手下不慌,这就是高考的任务驱动!
第二项任务,15分钟完成7道题。同学们做得认真,教室里很安静。
杨兰讲解试题,8分钟时间,刚刚好!她课前做得细致,准备得充分,6班吕媛还参考她的答案,说杨兰整理的好!
两项内容进行完,下课时间也到了,这节课很成功!
分享这最后一课03
6班是下午第二节课。
先由罗文韬解读试卷语用题。他让大家先做完,再讲解。这思路好,和吴夫强的一样,都是聪明的孩子。
约有10分钟时间,大部同学做完了。6班同学学习踏实,讲解,交流,讨论,虽有些拖泥带水,效果还是很明显。其中杨福忠、吕媛、何生辉这几个同学回答,有各自特色,有对有错,罗文韬纠正很到位,讲得清楚,大家都懂了!
魏国军有疑问:老师,仿写句子,“奋斗”“团结”“梦想”的三个句子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
他对文本思考深刻,常能想别人所不能想,是个聪明人。我说:其中是有逻辑关系。我就具体分析了三者关系,魏国军说懂了。
接下来,限时完成7道语用题,同学速度挺快,不到10分钟就做完了!吕媛讲解答案,强调了“忝列”的用法,修改了语段,讲书信的格式,要点都把握到了!
我又强调要有考试思维和复习习惯,布置了假期作业。
6班今天这节课,少了往日课堂的躁动,多了些理智与专注,有进步!
分享这最后一课04
两个班,整110人,两年的语文课堂,有磨合、有适应、有反思。
课堂内容要少要精。我有时性子急,总觉得上课效率低,就加快进度,结果欲速则不达。题是做了不少,但效果怎样?天知道!记得陕西高新名师说,他们学校一非在编教师,总能从诸多试题中选出最重要的,考试可能要考的好题,训练效果很好,考试成绩高,都源于他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教师少讲才是真功夫。前天与霍老师交流,感叹于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老教师尤甚!凭老经验,往往刹不住,就讲多了,过后又常反省,不久又回老路了。其原因是准备不充分,也是不放心学生,其根子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准!所以,练就“少讲”的功夫真是不容易!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两年我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几个有个性、思维活、有热情的同学。6班的魏国军,常翻字典查词语,有答案了就举手,时事点评常有新观点。俞晋凯思维有高度,严谨专注,专挑难啃的“骨头”解决。马彦茹不出手则罢,出口则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王鹏、陶星荣都是善于表达、又能理性思考之人。7班的课堂活跃,这样的人也不少。除曹锋、吴夫强外,还有王泽、杨兰、李志强都有很好的思维品质,两年来进步不少!
关注时事才能放飞梦想。已经好几年了,也有几次好的课堂,其人、其事、其场面,都让我记忆犹新。其共性,都是学生自己讲,教师少参与的课堂。比如百家讲堂、时事点评、材料分析、美文赏析等,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式,学生有兴趣,也启发了思维。世界杯、影视明星、大国工匠、草根平民,都是他们选材的对象,而且他们的辨别力和“三观”也有提升,谈到李小文院士死了,反倒不如某明星之死引起人们关注,王鹏说“不求人知,淡泊名利才是他的追求,他就想不被打扰,就想安静地离开”,这种认知有深度,也很老成,我感到了他们两年来的进步!
以上文字,算是两年语文课堂的总结吧,值感,值谈!
分享这最后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