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德”
古语云:“道不可以无始”。
人生在世,以什么作为根本?《素书》有云:“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在黄石公看来,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即为做人、处世的根本所在。故而,千百年来,这五者也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最高境界。
时下,很多人则认为道、德、仁、义、礼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因素没有什么意义,都是些迂腐的东西,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以至于,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割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人处在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没有精神的状态,没有忧患了意识、没有了向善之心、没有了敬畏之心,整个社会变得浮躁、功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变得越来越淡漠,这真的非常可怕。然而我们可曾想过,为何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不绝,其实答案就在我们道、德、仁、义、礼的传统文化之中。
近年来,很多地方掀起了“国学热”的风潮,各种国学馆、读经班、国学夏令营、国学幼儿园层出不穷。然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我个人觉得,穿汉服、学礼仪、诵经典本无可厚非,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和载体,但这种学习不能纯粹流于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实际效用。想来,如果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融进个人思想,成为指导个人行为准则、处世方式的话,就不能算做是真正学习国学。当然了,让要让传统文化精髓真正融入个人的血脉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重新把握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最重要的是要探讨它对人生的启发,让我们在经典中找到处世的智慧,去追求根植于内心的精神家园。
02 “五德”给我们的启示
《素书》曰:“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如何来理解“道”?道,就是宇宙天地、人类社会运行所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大到无极、小到微尘,一切都归于道中。天佑昼夜、岁分四时、风寒雨露、斗转星移,此为天之道;万物生长、海纳百川,是为地之道;君臣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妻和顺、朋友有信,此为人之道。
故而,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明白“道”的法则,从而遵从法则,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才能有所成就。而违逆“道”的法则去行事,只能一败涂地,不得善终。
《素书》曰:“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是让万物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风调雨顺、滋养万物,是天之德;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通晓事理、正心修身,忠于国家、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为人之德。这里的“德”除了品德、品格之外,还有“得”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做事不光只能有想法,还得付诸于行动,心动还要有所行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当然,所做所想之事也必得合乎规则才行。
给我们的启示:不讲道不讲德,不遵从自然法则,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即便机关算尽,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
《素书》曰:“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慈惠恻隐,仁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体恤孤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知人苦楚、感同身受是恻隐之心。
给我们的启示:心存善念,要有一颗慈悲的心。懂得换位思考,切莫无视别人的痛苦,也不要在别人身上施加同样的痛苦。要知道,你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待世界,世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于你。很多时候,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有仁爱之心的人,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磁场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并带给周围的人舒服和快乐。
《素书》曰:“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谓之义”。意思就是说,做事要合乎事理、合乎时宜,处世要得体,让人感到舒服。再深入一点,义就是做人应该做的事,这也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判断标准,进而赏善罚恶。
给我们的启示:常怀恭敬谦和之心,勿怀贪欲之念,度大量宽,爱惜贤才,有功者奖赏有错者罚,这样才可成功立事。
《素书》曰:“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做人处事的规矩和法则,一切“言、动、视、听”必要合乎规矩,进退得宜。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家都能遵守人伦之道,在外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那么这样的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给我们的启示:“礼”是儒家的基本精神,虽然孔子时代所提倡的礼制已不适合当代社会,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孔子之“礼”的精神,那就是尊重别人,周围的一切永远怀有敬畏之心。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孔子对待礼的态度,就是身体力行,凡是自己提倡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自己首先做到。而我们身边的一些人,缺少的正是这一点,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如一,然而伪装得再巧妙终有一天也会被揭穿。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说到底都是一些规则,做人做事只要符合这些规则,守住底线,那么也一定会有所成就。古语有云:“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