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孔雀河并未安静下来,主角从人类移交给禽类,岸边有景观灯的缘故,河面波光粼粼,十几只白天鹅贴着水面飞行,一边飞一边鸣叫着,越飞越高,渐渐远去,超过目力所及之处。
白天鹅将要飞到哪里去我并不知道,就像我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发生什么,除了承认自己的无知还能怎么办呢?还可以翻开《未来简史》这本书,妄图跟随历史学家的思绪去探寻未来。
对未来我一直是充满期待的,曾经翻看过中国古代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可惜并没有看出来个所以然。这本《未来简史》看起来要通俗易懂很多,不过作者同样的狡黠,并不敢肯定将来一定会发生什么(实际应该也不可预测未来吧),只是依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推论。
作者所写得东西看起来很新鲜,也很超前,对于我这个不学无术、和时代基本脱节的人来说,也许有很多问题并未真正理解,不过既然看了,又觉得值得去思考,仍然自不量力写下几个字。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人文主义在东方世界还比较新鲜,在西方被提倡了几百年,如今有了穷途末路的征兆。
按照中国古诗来形容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理,一种理论放在某个时代被认同,随着时代进步,就会逐渐被淘汰,人文主义自然也不能幸免,只是被一种理论所化之人,再重新接受新思想比较困难罢了。
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难的。放在绝大多数人身上还真的是这么回事,想想自己过得苦不苦?大多数人都得觉得自己活着是不容易的。按说现在的生活质量要比百年前强数倍,瘟疫、饥荒、战争差不多都被攻克,百年前人类心目中的天国也不过如此吧?可实际上,人还是会觉得不够满足,生活得不够幸福,幸福感到底要如何才能满足?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幸福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可内心感受又是什么?按照现代精神病学认为,许多“內心的聲音”和“真实的愿望”只不过是生化失衡和神经疾病的产物。
如果“真正的自我”不存在,那人文主义的根基就不存在。
作者说目前最耐人寻问的新型宗教是“数据主义”,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想起一个古人,他就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可以用数来解释一切。当时估计没什么理解,现在能理解的人估计也不多吧?
作者在书中透露出来一种担心,就是人类所发明的这一切最后将不再受到人类掌控,甚至人类不得不听命于它。这有些像人类发明出来的原子弹,足够将人类自己毁灭,只不过原子弹不用它的时候可以安静睡在武器库,而大数据人类很难离开它,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这时又该如何选择?比如,我自己想去打乒乓球,而电脑给出的建议是,根据我和我家人的身体数据表明,将来患有老年痴呆的几率更大,我应该去下棋,而不是选择去打球......
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听起来像是虚构故事,但可能比我们人类之前听了几千年的虚构故事更真实,赖以维系着人类的各种宗教,根据现有的观点看,不过都是虚构故事而已,虚构故事维系了人类的秩序。
政府、媒体、宗教对文字的操纵一直让我颇为厌恶。但我却没有从更深层面把文字与宗教、政治体系的建立根基联系在一起。那一条条的例法、一本本的经文才是在一遍遍的重复中让人类臣服于自己所虚构的世界里的根本。
“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从此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直到死亡。 这份契约简单到不可思议,只要一句话就能总结——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数百万年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想到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和未来他们已经不需要工作的孩子,在家抱着手机玩游戏同样衣食无忧,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归宿吗?没有任何贡献和价值的人,该何去何从?
而我们曾经又具有过怎么样的价值呢?我们真的需要意义吗?
读《未来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