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mindfulness读尽世间经典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你的认知真相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你的认知真相

作者: 小丰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22:28 被阅读0次

    从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开始,我明白了我的大脑经常会被欺骗,有很多你觉得压根就是直觉的东西,它却错得很离谱。后来又陆续的看了《穷查理宝典》、《认知天性》、《正念的奇迹》等书籍,慢慢的理解到了一种东西叫做非理性,然后为了提升自己,又去了解思维模型,了解自控力,也自然而然的接触到了元认知的概念,进行了很多修炼,很多思考,到今天遇到了这本书《洞见》,仿佛有了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类似于书中所说的开悟一样,这所有的知识点和我的思想在脑海中大量的浮现,进而串联在一起,我明白了这是一种神经突触连接的感觉!天啊,跟作者这样的智者在此刻进行对话,真的是难求!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本书能带你什么。

    本书名洞见,实则是我们修习的正念冥想属于某一特别的冥想流派,称作“内观派”(Vipassana)。“Vipassana”是一个古代词,指清晰的视觉,又常译作“洞见”。作者其实是一名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作者把佛学和现代科学—进化心理学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将我们以为艰涩深奥的佛学用一种大众能接受的科学校验的心理学语言阐述出来,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在读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很多人肯定都看过《黑客帝国》,里面主角尼欧的觉醒是因为选择了一颗红色的药丸,醒来后发现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机器当中,他之前的所有生活都是母体植入的代码而已。那么我们每个人呱呱坠地之后呢,有人选择了平淡一生,任由基因主宰自己的生活,想吃垃圾食品了就吃,想性爱了就去酒吧,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终其一生都不明就里。但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那颗红色的药丸,会走入那扇顿悟的门,会进行哲思,会去寻求更深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生活中充满了苦与无常。

    全书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是进化的产物,说白了,人就是一种动物。作为动物,我们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基因服务。基因想要被复制和传播,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食色性也,就是很好的诠释。我们的大脑经常的哄骗我们,让我们不断去找那些高能量的食物转变成脂肪来保持好好生存;很多人每日幻想着升职加薪,升职以后呢压力越来越大,日子却越来越苦;没有车子时想买车子,有了车子想买好车子,人总是欲求不满,生活总是给我们一种会快速消退的快感。我们更倾向于从实现目标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而不是着眼于现实。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充满了佛学上所说的“苦”。试想一下,如果性爱一次可以保持一辈子的快感,那人类岂不是要灭绝,如果吃了一个果子你能持久的享受饱肚的感觉,那你迟早也是要被饿死的。

    二.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我们就不完全是动物了。人性在觉醒,而动物性在消退。我们发现,为了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恼”和“苦”。基因给予的快乐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因为只有不满足才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烦恼多而快乐少的境地。快乐和烦恼,都是一种“感觉”。 我们很容易将所有的想法和情感都认作“我们的”,然而感觉这个东西是私密的,不外显的。每个人的感觉也都不尽相同,纵使对同一件事,同一件物,有时你也会被感觉所欺骗。我们是否会为了将要来到的演讲而焦虑,觉得会失败?是否会为了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而与爱人大发雷霆?这到底是我们的感觉?还是一种幻觉?我感觉到的到底是不是我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逃脱这幻想的操控,理解佛陀所说的非我。

    三.作者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大脑,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包括求偶模块、安全模块等等,它们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这就是佛学说的“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这个观点将那些什么九型人格、色彩性格学简直是按在地上摩擦,人是会随时变化的,人的性格更是如此,可能一会坚毅,一会脆弱,一会冷血无情,一会有温柔善感。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忧,说那我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继续心怀此前人生中已接纳的立场,认定身上某处配得上“我”这个称谓。不要因为你认定自己有“自我”,就感觉好似违背了佛教教义,大逆不道。但同时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激进的可能性,或许在最深层次,你的“自我”和平时所想的完全不同。如果你遵从佛陀的教导,摒弃平时以为已有的大量心像,你将取得突破,你对何为“人”的认识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如果你能达到他所推崇的境界,那么此时的“有自我”和之前所谓的“有自我”将有很大不同。

    四.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各种标签。我们听到蛇也许就会想到冷血危险,看到女巫也许就会想到狡诈。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也就是有名的“色即是空”所要阐述的道理。 我们贴标签,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思考对行动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思考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是感觉。你是否还有过靠理性来自控的经历?你是否面临过减肥失败的痛苦?你是否总是倒在你的年初计划前?原因就是单纯的理性根本不可能抑制住符合基因的激情。理性的作用应该是强化我们的某一种感觉来抑制住另一种感觉,我们是受感觉驱动的。譬如你拿起汉堡包的时候,你只能强化你想要一个健康身体的愿景,而不能单纯的来抑制你想吃汉堡包的欲望。

    五.冥想。作者亲身体验了很多冥想的好处,冥想是来理解无常,无我,非我,空的终极武器。这里我们这些凡人就先看看它带来的看得见的好处吧。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通过冥想,通过培养冷静、清明的大脑,滋养智慧,能使我们面对威胁时不至于反应过度,因此就不会维系恶性循环,激化冲突。冷静、清明的大脑还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分析推动威胁的原因——比如,可以厘清什么会刺激人们加入或支持暴力活动,什么会抑制人们做这类事情。我们不需要去爱敌人,但清醒地认识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效用如何,期待你的阅读,期待你的亲身体会。

202009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你的认知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yq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