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心的演变

作者: 图图1513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07:59 被阅读62次

    四十多年前我读小学时,班里一位同学喜欢偷人东西。那时也没多少东西可偷,他啥都偷,同学书包里啃了几口剩下的红薯、萝卜、干模块,或者是从河滩拣的好看的小石头,玩游戏的羊拐,只要他看上了,就设法偷过来,据为己有,我们知道他有这个毛病,都看不起他。几年后他在街上偷了人商户的两块肥皂,被主人抓个正着,被送去劳动教养了。

    当时,大凡正常的人家,都觉得偷人东西是见不得人的事,是极其可耻的。我们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是可耻的事,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要去做呢。后来读书多了,知道偷人东西成瘾,或许是一种病,不偷手痒痒。

    读中学时,考试多了起来,为了有个好成绩保持好名次,班里有一位成绩一向很好的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抄袭,被监考老师发现,受了处分,后来那位同学转到其他学校,我们都没有再和他联系过。那时候我们觉得抄袭是多么丢人的事!

    改革开放初期,南方迅速崛起,各类事业蓬勃大发展,村里有些人家的女子偷偷到深圳海南做事,后来有人传言说那些人家的女子都是去做那个了,结果这些家的大人在村里好多年都抬不起头。

    不知道从何时起,偷人东西的、考试抄袭的、做那个的,不再是丢人现眼的丑事,有些人做起来反倒理直气壮。过去偷人东西,多是悄没声息,单兵作战,小打小闹;现在偷东西的好多都是团伙作案,时而大张旗鼓,所偷财物也价值不菲。过去学校里考试一个学期就两回,抄袭的发生率也低;现在学校里考试连连,抄袭作弊成了屡禁不止的常态,且花样翻新,少有人为此感到羞愧,因为隔不多时,下次考试他说不定还会照旧。那个事就更不用多说了,没人觉得不光彩,“笑贫不笑娼”嘛,我们有这传统。

    先贤孟子认为,缺乏恻隐,没有羞恶,不懂辞让,不辨是非,属于非人行为,他还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意思是,人没有了羞恶,就没有了人性,成了不义之徒。照此观点,过去有人性的人多,而今有人性的人少。

    有个词语叫笑点,我仿用一下,让人们感到羞愧可耻的那个点就叫羞点耻点吧。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是非标准、审美层次也随之而变,我不知道这羞点耻点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就像我说不明白,眼下这世态,做人的道德底线较之以前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喵静莉:已读,写的不错啊,好文,收录进专题《人生格局的修炼》。
        图图1513:@小喵静莉 谢谢老师!

      本文标题:羞耻心的演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kc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