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近毕业,有一位家长微信老师:老师,我家孩子就这样了吗?有啥可以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方法吗?
老师抚额长叹,不知如何回话。
犹记得初入学时,这位虎虎有生气的孩子特别招人喜欢,做啥事儿就一个字:快。走路快,说话快,做事也快。但是,走路虽快,却也是经常磕磕绊绊;说话虽快,咬字却并不是很清楚,表情达意也是模模糊糊,往往费了好大的劲才能弄懂他说的是啥;做事情快,无论啥事他都能快速完成,但是效果并不是同龄孩子该有的水平。
当时,老师就很严肃的和家长谈过,希望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上多下工夫,帮孩子培养好的习惯。最后,老师还是特别严肃的和家长说:“如果低年级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高年级了,不仅孩子的成绩不会好,孩子也会极难管的。”
可是,虽然老师很严肃,家长却很敷衍,因为孩子每次的测验成绩都是97,98等高分。家长用一句话结束了谈话:“老师,你就说吧,这孩子也没见他多么的用功学习,成绩也还挺高呀!”老师听出了潜台词:“我家孩子聪明,不用这么麻烦。”老师也是无奈。
之后无数次的谈话,交流,老师看着家长的态度,从满不在乎,到惶恐无措,到无所谓,一直到现在的急慌。但却从没有接受过老师的建议,去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终至如此。老师只能无奈的微笑。
和这位家长很相似,现在很多的爸爸妈妈,孩子从上学之日起,就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成绩好,就眉开眼笑,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殊不知,好成绩来自于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特别是要长期保持优秀的成绩,背后更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既不是与生俱来,更不是一蹴而就。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培养的。需要家长老师的鼓励、指导、引领的。这个过程可能要贯穿孩子的整个求学生涯,特别是孩子初入学校的前几年,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学习了,不论是学什么,请静静的陪伴,耐心的指导,诚心的鼓励,从学习初始,就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吧。正如古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把“习惯”这把刀磨快了,才能收割“成绩”这捆柴呀。
2
前一阶段有一则新闻令人唏嘘。
48岁的上海人大卫,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后又出国留学,同样拿到了名校的硕士学历,典型的学霸。是多麽让众多家长羡慕的孩子呀,多少家长估计做梦都想着拥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吧。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是所有家长都唯恐避之不及的。
大卫硕士毕业6年,不肯出去工作,82岁的妈妈,不仅不能指望儿子半分,还得反过来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养活儿子。老妈妈欲起诉儿子,可咨询后发现:即使胜诉,只要儿子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风烛残年,不能享天伦之乐,尚要面对儿子“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的前途。”的指责,情何以堪?
其实,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只不过程度深浅不一罢了。从这庄庄事件种种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了。
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只重眼前,不做长远规划,最终是会导致半路翻车的。
诚然,当下升学的压力山一样的压着每个家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求学只是孩子人生一个阶段,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除了学习,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交友,比如劳动,比如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比如热爱生活,比如珍惜,比如坦然接受成功或失败的良好心态……这些,与学习成绩同样重要,具备了这些能力,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加优秀更加稳定,孩子的人生也会精彩又充实,快乐又有趣。
所以,放眼孩子的一生,坦然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可能是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的第一课吧。
3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我想变成 ( )
其中有一位同学写的是:我想变成一部手机。
大概是说,妈妈和手机太亲密了,站着,坐着,走着,躺着都把手机捧在手心里,一刻也不放下。孩子觉得手机夺走了妈妈对他的宠爱,他希望自己变成妈妈手里的手机,让妈妈捧着,时刻关注着,爱护着。
童言稚语,情真意切。
从童言稚语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眼睛就长在孩子身上,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言行。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的成长过程。随着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也需要学习,尝试,改正。谁又是天生适合当父母的呢?可不好好学习如何当个好父母,就是你的不对了。
须知“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很重要啊。
孩子的成长很短也很长,培养孩子需要耐心、信心、真心和诚心,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家长。
不要心急,慢慢的陪孩子长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