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福利相当多,不信你试试】
申祥甫既已安排过迎师的酒,那老童生周进就按照之前跟夏总甲已经商量好的时间,正月二十私塾开馆授徒。
等到周进开馆那天,村民都领孩子过来,并按习惯送“贽见”,也就是学费以外的见面礼。这礼也很现实,只有首富荀家包了一钱银子,另加八分银子“代茶”,意思是红包之外应该另有礼物,但咱礼物就不买了,折现成八分银子。其他家呢,三四分银子、十来个铜钱的都有。所有见面礼“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也就是六钱银子不到。总结周进作为私熟先生的待遇,如果每天都上课,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再刨掉饭食,竟然一年只剩五两多银子。
等到周进开馆时,村民领了七八个孩子过来,还按惯例送了“贽见”,也就是学费以外的见面礼。大家送这礼也很务实,只有荀家包了一钱银子,另加八分银子“代茶”,意思是那个年代红包之外应该还有礼物,但咱礼物就不买了,折现给八分银子吧。其他家呢,三四分银子、十来个铜钱的都有。所有见面礼“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也就不到六钱银子。记得么,第一回中翟买办替时知县召王冕,收了王冕三钱二分银子的红包。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翟买办还要替王冕打掩护。
归拢周进坐馆当私塾老师的待遇,每年十二两银子的馆金,加上“贽见”之类的额外收入,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先看物价。明朝万历到崇祯年间,一石米即一百五十斤米的价格,从六钱银子涨到一两二钱,崇祯十三年遇上灾荒后涨到三两六钱;一百斤盐的价格,通常为八钱至一两银子;鸡鸭鱼虾一般为每斤四五文钱,猪肉每斤七八文钱。乾隆年间,每亩良田要卖七八两银子,郊区房大概五十两银子,二三线城市中等档次房价大概四五百两银子,米价、菜价和明朝平常时期相当。《儒林外史》第一回中,危素花了两千两银子在诸暨县城买个房子,肯定算豪宅。
再看收入。乾隆年间《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记载,亲王岁俸银一万两,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两千五百两,贝子岁俸银一千三百两,这些王亲国戚收入高得离谱,难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你斗我斗演宫廷戏,确实是钱多烧得慌,真让人看不下去。还是看看文武百官每年的俸银吧:一品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五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零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从九品三十一两。周进连秀才都不是,坐馆一年还有十二两,好象公务员工资不算高。但是请注意,那些大清的公务员压根不靠工资生活啊,他们灰色收入远远超过俸银啊!
大富大贵真不好比,还是回到普通知识分子吧。比如秀才梅玖有没有收入呢?这个可以有。明朝秀才分三种:等级最高者为廪膳生员,其次是增广生员,最末还有附学生员。前面两种,编制限额,待遇多少都有一些;后面两种,名额宽松,但待遇基本没有。但如果梅玖是廪膳生员,那么每月能从政府领取廪粮六斗,相当于现在一百多市斤,咱可以估计一下自己的饭量,差不多是三到五口之家的口粮。此外,还有一部分补贴称为“膏火”,意思是点灯学习烧灯油的费用。
除此之外,周进这样的童生可以坐馆教书,秀才当然更加能教。秀才教书,称为经师,比周进赚钱还多。明代笔记史料记载,在北京那样的一线城市,经师每年收入三五十两不等的银子,个别优秀经师的收入甚至高达百两。由此推算,周进所在的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充其量是个四线县城底下的五线农村,夏总甲订下年薪十二两的标准,目测既符合周进身份,也符合当地消费水平。
总结下来,周进辛辛苦苦教一年,搭伙已经开销了一半多收入,剩下也就五两银子出头。假设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与开支,那么每年可以到范进老丈人胡屠夫那里买七十多斤猪肉,或是存个十年买个郊区房。老童生确实生活不容易,真的还要努力搞钱——不如先考个秀才呗?
考个秀才,先不谈那一点政府特殊补贴,单只要自己动动脑筋就能多搞钱啊。清朝光绪年间有个秀才叫胡廷卿,他留下的账簿显示,除了做老师以外,还可以给人看病、算命、起名字、写书信、做法律顾问、主持宴会等等,这些活儿使他得到了可观报酬,还获得了很高声望,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再就是,童生考秀才,是需要秀才做担保的,那能不给钱白担保吗?还有,如果在生活区域混得开,负责一些类似主持宗族活动、修撰族谱之类的事务,又会多一些收入。更极端的还有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讼师方唐镜,如果能坏到那个程度,估计还能赚到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