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雅颂
【灯下夜读】从“志于学”到“不逾矩”

【灯下夜读】从“志于学”到“不逾矩”

作者: 关观 | 来源:发表于2021-03-03 10:12 被阅读0次
    孔子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夫子对自己人生经验的盘点和总结。

    有意思的是,这个自我总结是放在《论语‧为政篇第二》里。

    为政篇,通俗的理解,差不多是讲如何从政,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后,你要如何知人,如何任事,如何思考,如何沟通,孔老师讲给你听。我觉得,还应有更宽泛的理解,就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外化。

    把这一段话放在“为政篇”里,南怀瑾在《论语别裁》讲到:“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它、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在这一点上,我赞成南师的观点。

    从“志于学”到“不逾矩”,字面上看,貌似简单,但实则是很有挑战的,常人难以做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不能把这个“学”简单理解为才想学、才上学、才启蒙要读书了,这就狭隘了。再则,十五岁才启蒙读书,不论放在啥时候,也都太晚了些。

    “志于学”基础的是,要学习处世事君的“大人之道”,诚如在《张居正讲评<论语>》中,张居正讲的那样:“凡致知力行之事,修己治人之方,都着实用功,至忘寝食,盖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话中之意,值得深思。一是学什么?学的是“致知力行之事,修己治人之方”;二是学习状态,有兴趣去学,念念在此,学而不厌。如若再拔拔高,至圣先师孔子在十五岁就立志探索人生真谛,这也是说得通的。

    “三十而立”的“立”,按张居正的解读,是“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盖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这个“立”,不应该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应该是内心坚定,不受外界影响,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独立的认识、独立的人格,换句话说,就是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正,则立得稳,站得牢。

    “四十而不惑”,是内心不再有困惑。因为到这个年龄段,人的认识和人格都渐臻成熟了。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也是这样。一个人,大致在二十一、二岁参加工作,步入职场,近20年的职场磨练、社会磨砺,拼搏、摔打、爬起来再奋斗,什么样的人没处过,什么样的事没见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得多了,见识广了,进而自然“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可以理解得简单一些,就是上天赋予的“命”。既然是“天注定”的,俗世称之“宿命”,大意是预先设定好的、难以改变或逃脱的命运。我不否认,孔子讲的可能多少有一点点这个意思,但我觉得,孔子所讲,更多的绝不是悲观地去“认命”,而是充满正能量地告诉我们,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段,对自身一定有清醒、清晰的认知,知道自身的局限性,也知道事物的可能性,哪些是踮脚就能够到的,哪些是蹦高也够不到的,因为人生总有你越不过去的高度,这样你就会明白做不了什么、做得了什么和做得好什么。把这个想明白,还有什么“抑郁”吗?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今天看来,老百姓60岁退休回家了。听得进话,听得懂话,“涵养愈久,智能通微”(张居正语),“声入心通,无所违逆”(朱熹语),这就是“耳顺”,在认识上又上了一个新境界。

    等到了7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壮功夫老始成”,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行能入妙”,随心所欲,“不待检点”,自然循规蹈矩,了无痕迹,浑然天成。这样的长者,才是圣人。

    孔子从“志于学”到“不逾矩”的人生经验,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我们不能不去学。

    在这段话的学习中,我深刻体悟到一点,就是“与时俱进”。你做到了,就OK了。反之,也有不信这个理儿的人,偏偏要“与时较劲”、“与时别劲”,为老不尊的所作所为,不是常常见诸报端网页,为大众所鄙视、所唾弃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灯下夜读】从“志于学”到“不逾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fq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