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甲的《好好学习》火遍了书友圈,连不少KM大神都在阅读他的这本书。所以借着阅读课,我对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影像阅读,最后发现里面的干货多到我这么一颗小脑袋差点装不下:
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公共基础课),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专业必修课),而几乎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通用必修课)。然后,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好好学习》
拿我自己来说,我经常都会去学习时间管理、沟通能力、理财等等相关的知识,大家也会发现这类知识在网上可以经常搜索或被公众号推送。这就是成甲在书里所说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用的到的执行能力相关的知识。
而我一直误以为专业能力就是我学习或者从事的职业对应的专业能力,比如我的主业是一名HR,我曾经以为提升专业能力就是HR六大模块的能力。但其实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是指能够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你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现在很多专业人员所缺乏的能力。
还有几乎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通用必修课指的是作者所提到的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果与规律。因为现在教育学科划分的特点,学校会把每个学科都独立开来,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时候容易只看到一个领域,而忽视了其实在所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着某些普遍的、通用的规律,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临界知识举例的有复利效应、二八法则等等。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要开始纠正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错误方向,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的学习上。正所谓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告别低水平勤奋
也许有些人日常没怎么阅读过,但有些人很勤奋地制定了读书计划并且也按阅读计划完成了,本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读书的方法,没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价值,实在太可惜了。
私底下的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读书对我来说是个兴趣爱好而不是学习任务,但过去的我不懂得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很好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去实践,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以为的读书,就是要将书的开头读到书的结尾,才算是读完这本书,没读完都觉得自己是不对的,责怪自己。
但自从我参加了赵周老师的拆书课程、三天的影响阅读课以及读完这本《好好学习》之后,我从这些课程或内容身上都学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看书不是将书从头读到尾,而是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看书,只要你从书本里找到了你的问题的答案,并且学会将书本的知识和你的个人经历以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际就是将书本和个人建立联系),这样才算是真正发挥了这本书的价值。
我以前也和很多人一样,看书喜欢摘抄自己喜欢或者觉得重点的句子或者段落,可是抄了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学习了阅读方法之后,我才懂得书的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告诉你问题的答案的那部分。还有就是学会怎么将这些内容和你的实际生活建立一种联系,为己所用。
举例说明:①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一个事实:单纯摘记更多知识只是一种“低水平勤奋”,记不住也没任何用处,真正的读书方法是学会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在实际生活中;②接下来我就会将自己过往的经验拿出来分析:的确,在过去很多时候我摘抄读书笔记,也只是在本子里多了几句话,却不能为我所用,现在偶尔翻翻笔记本的感受就是如此,但偶尔我因为急需解决某个问题而去翻阅一本书时,我通常会对这本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③最后我会根据分析思考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以后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问题是什么,再开始阅读,在阅读的过程我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关注于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学习的东西,今后在学习中更懂得取什么,舍什么。
分享成甲老师的话: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希望你喜欢这篇文章,以及试试阅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
即使是一个人走,也要像一支队伍。。。
读了一半不想读了
赞同,这才是读书的关键。更同意笔者对摘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