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写了一篇明代铜山水寨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论述明代铜山水寨的沿革,严肃的文字缺乏情趣,很难重现硝烟弥漫的历史现场。然而,每次登上九仙山,每回经过南门湾,遥想当年,舟橹船楫,强虏灰飞,壮怀激烈。有时就会想起一位历史人物,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英雄,他就是沈有容。
在那篇文章中,我引用了《明史·沈有容传》一段和家乡有关的文字:“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这是正史记载发生在台湾的一次战斗,指挥者沈有容。东番是明朝人对台湾的称呼,有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从外族手中收复台湾的记录,铜山水师参与了这次东征。
那时,沈有容管辖浯屿和铜山水寨。万历二十九年(1601),沈有容率领二十一艘船到台湾征剿倭寇,途中遇到风暴,剩下十四艘。在台湾水域和倭寇激战,战果是烧沉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单从文字看,平淡的描述看不出曲折的过程。
如果考察当年的政治军事形势,就能明白若不是沈有容,此战很难成功,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主动进攻的可能性。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抗倭,使得东南半壁河山海晏河清,但是到了万历中期,又出现了军备松弛的局面。将军怕死,士兵恋家,官兵中存在着怯战畏战的情绪。由于管理不善,福建水师兵员普遍缺额,吃空饷的现象非常严重。
有一次,倭寇派遣七艘战船,从广东一路劫掠到福建,又到浙江烧杀一番,又返回福建,如入无人之境。大明水师形同虚设,避而不敢战。常见的做法是,当倭船抢掠之后撤退,水师战船跟在后面袭扰一下,然后上报冒功,声称打退了倭寇进攻,缴获了多少。恬不知耻描述一番,可见当时海防有多糟糕。
福建巡抚金学曾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他聘请沈有容,不是在陆地上歼灭来犯之敌,而是出奇制胜,指挥浯铜水师直捣盘踞在台湾的倭寇老巢。
2、
那个时代有许多个性突出的奇人,沈有容算一个,他家安徽宣城,世代书香,科考为官,文脉传承。唯独沈有容喜欢兵书韬略,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中武举,到辽东名将李成梁手下服役,很快渐露头角。后来升任千总,有一次带领二十九名勇士,利用夜色掩护,迎战女真朵颜部三千骑兵,他冲入敌阵奋力拼杀,虽然身中二箭,最终打退了敌人进攻,一时名声大噪。
沈有容懂军事,不懂人情。只对赏识他的官员好,他真心和人交往,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他把心思放在军事上,和同僚或下属交流不多,加上他像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哪里上,好像是危机公关专家,在哪个地方都呆不够长,缺乏官场的人情积累。
沈有容整顿浯屿和铜山水师,“痛洗夙弊,鼓舞士卒。”然而,官场上对于倭寇都是老生常谈的意见,有的说要加强防御,有的说要诱敌深入,有的说冬天风大,不宜渡海,甚至有一种意见认为东番不是我们领土,干脆放弃。唯独没有人想到主动进攻,确实,连戚继光也没有这样做过。沈有容保持沉默,显得不合群,处于舆论少数,与大家格格不入。以至于福建巡抚以密令方式,授权沈有容伺机进攻。
“故自仲冬以来,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治楼船、教甲冑、练火器、峙糗粮,人知其为守而设,不知其为战而设也;人知其为料罗而防,不知其为东番而渡也。”
当时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率铜山水师从征,张万纪年轻骁勇,每逢阴天,就装扮成渔人,驾小舟诱贼,“遇贼手自击杀之。”
万历二十九年(1601)腊月十一日,沈有容下令出征,将士面有难色。沈有容说,有密令在此,违者斩。又说,此次征战倭寇,所获战利品不交公,全部为大家所得。这样,既严肃军纪,又激励了将士。
3、
沈有容的朋友屠隆写了一篇《平东番记》,记述了战斗场面:“从彭湖又行一日夜,才抵东番,则倭奴已望见我军,出舟迎敌。将军率诸将士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缓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益力,斩馘火攻,须臾而尽。”
沈有容的好友陈第也随军出征,还在台湾呆了一段时间,对此次战役最为了解,写了一篇《东番记》,成为研究台湾最原早的资料。有人问陈第,为什么才杀十五个倭寇。
陈第说,这次作战对象全部是日本人,不像以往少数是日本人,多数为铤而走险的中国人。澎湖以西海水是蓝色的,澎湖以东到台湾,海水是黑色的,风高浪急。倭寇战败,不肯投降,都身系石头,自沉于海,这是斩杀太少的原因。
战后有人问沈有容,为什么能够出人意料战胜倭寇?沈有容说,其一,倭寇其实是借助战船作为渡海工具,目的是掠夺物资,他们单兵格斗技术高,武器精良,擅长陆地作战。但毕竟不是正规水师,海上战斗能力并不强,利用水师与之在海上决战,这是扬长避短。其二,倭寇的战船不如我方战船大而坚固,倭寇武器只有鸟铳火枪,我方有火炮佛郎机,武器装备优于对方。其三,虽然遇到风暴损失了七艘,剩下十四艘对阵倭寇七艘,还是我强敌弱,加上使用火攻,战胜的概率很高。其四,不跟将士讲忠君为国的大道理,打仗就要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将士们都有妻儿老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利益驱使之下,人人奋勇拼杀,自然就打胜仗了。
沈有容知己知彼,对敌人的了解具体入微,因为这样,他几乎攻必克战必胜。他对局势有异于常人的预见性。后来,他到登州当副总兵,掌管水师,就说,以这样的队伍抵御正在兴起的敌人,我以为是不可能的。
4、
台湾之战的作用十分重大,倭寇被赶出了台湾,台湾海峡因此平静了十年。水师在台湾休整的时候,台湾土著酋长大弥勒亲自欢迎,“扶老携幼,竞以壶浆、生鹿来犒王师,咸以手加额,德我军之扫荡安辑之也。”并邀请沈有容去它们的寨子做客。这是台湾人民心向大陆的明证,从另一侧面驳斥了某些官员台湾非我版图的谬论。
沈有容此次军事行动也是明廷在台湾显示主权的一次重要行动。但是,当时朝廷因决策失误未能在台湾开府设县,也没有留下驻军,这是历史的遗憾。
将士凯旋而归,福建水师提督施德政在铜山的九仙山上设宴庆祝,并写下豪情万丈的《横海歌》,那些诗句极尽渲染,比如“扬帆直欲捣扶桑,万古一朝悉奇事。”“左麾右指石可鞭,叱咤风霆动九天”等等。总觉得文字的高昂,折射出官场的浅薄和虚荣。
沈有容善于打仗,却不善于应酬。他得罪了官场,却不知道得罪了谁。捷报传到朝廷,文武官员皆记功论赏,唯独沈有容没份,他只得到白银六两。他心灰意冷,连续七次请辞,不被接受。
有学者研究,历史上总共有五次从外族手中收复台湾,沈有容独自收复了前三次。本文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沈有容单枪匹马劝退在澎湖的荷兰韦麻郎舰队,第三次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设计消灭倭寇,生擒六十九人,把倭寇赶出台湾。第四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五次是二战结束收复台湾。
沈有容驰骋疆场几十年,战功无数,他晚年写了《仗剑录》,从题目就能看出他战斗的一生。他在福建贡献巨大,正直的人们为之树碑勒石,善良的文人为他撰文讴歌,沈有容珍惜这些文章,整理成《闽海赠言》,刊刻出版。他说:“斯集言皆华衮,实固难副。惟七闽文雅与诸名公宠隆在是,何敢秘而不彰?用是编刻,题曰《闽海赠言》;奉扬盛美,且永为家珍云。”
他是爱惜名声的,人生是积极的,始终奋发有为,他的自我期许决定了他的英雄情结。他写下“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的诗句,以表明心志。我想,他的内心其实是想得到更高的职位,以便更好发挥才能,报效国家,然而,他得到的最高官衔只不过是副总兵,死后朝廷追封他为都督同知,就是副都督。
20180729
网友评论
明朝朝政腐败,沈有容不愿意像戚继光那样去交际,所得的名利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