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气东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李白的《静夜思》。
说起李白,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也许在咿呀学语之时,甚至娘胎里或许就听过他写得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诵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们看题目“静夜思”,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说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关于这首诗中的“床”,说法不一。大致有井台、井栏、窗、坐卧器具、胡床等几种理解。不管怎么样,这首诗表达出了在寂静的秋霜之夜,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它以简单平实的叙述来抒发远客乡愁,虽然没有新颖神奇的想象、华美艳丽的辞藻,却情真意切,耐人回味,成为传诵千载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诗人的内心由“疑”到“举头”,由“举头”到“低头”的这一申动作,为展现了一幅形象动人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