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被称作诗余,在宋代时似乎就已经很普遍了。有不少词集都以诗余作为其题名,比如南宋许裴的《梅屋诗余》,宋无名氏的《草堂诗余》,南宋廖行之的《省斋诗余》,清朝皇帝康熙诏令沈辰垣、王奕清等编撰的词集《御选历代诗余》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26718/b460cfd6c3fe31e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26718/95d8e00f70d77cc1.png)
虽说都叫诗余,但古人对这一叫法的理解却并不一样。
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 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遂名曰诗余。
——宋翔凤《乐府余论》
诗余之“余”,作赢余之“余”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余于诗,故曰“诗余”。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余字矣。
——况周颐《蕙风词话》
宋翔凤认为词是从诗派生而来的,因此称作“诗余”。而况周颐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诗余的“余”字当作盈余解,因为词的情感表达和其复杂多变的音乐性,是诗所不能及的,故此称为“诗余”。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26718/f64ecb9203a8bc6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