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子规》是一部令人很清澈的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就是做人的规和矩。一个人只有明白了做人的轨迹,生活才会清澈。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人心越来越浮躁,很多人已经成为急功近利的独腿先生,人们对传统文化已经非常生疏了,精神之光在心中渐渐暗淡、渺茫。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层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从历史中来,从传统中来。 传统文化传递着历史的人文智慧,延续着深邃的思想;带着充足的底气和福气,有着无穷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可惜,现代的许多忙忙碌碌的人们,已经顾不得接受传统文化了。他们有无数个借口。有一些人虽然口头上热爱传统文化,也只是听了几节课,粗略地读几本书,找找其中所谓的“糟粕”,“知”和“行”完全脱节,遇到问题,仍然靠简单的发泄不良情绪来解决,丝毫不考虑后果。他们其中的有些家长,看起来重视传统文化,却只是把孩子教给传统文化的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弟子规》只有1080个字,竟不愿意自己静下心来和孩子认真读一读,家长的这种态度,其实孩子早都看在眼里,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修课。真正尊敬传统文化、读懂传统文化的人,在他们流年的光阴里,延续着圣贤的灵慧,为自由幸福的人生而创出了不朽的业绩。
目前,传统文化的推广,尤其是儒家的人文情怀还没有真正走进大众的心里,很多人在独腿奔波。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是一门深入,长期熏习,是一种很清澈的享受。为了这种清澈的感受,我们就先从1080个字的《弟子规》开始吧!
二、《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他将《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孔子要求弟子必须做到的七个方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参考《孟子》、《礼记》、《孝经》及朱熹语录等儒家精华,三字成句而成。
《训蒙文》曾被列为私塾、义学的儿童必读书。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更扩大了学者范围。
《弟子规》合辙押韵,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共360句,字数虽只有1080字,却具体列述出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113件行为规范。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头脑清醒地走一条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
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都是弟子,永远都要“修身、齐家……”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首要方面:百善孝为先。孝通神明,“大孝尊亲,其次不辱”。(曾子)
第二方面: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篇》)
第三方面:谨言慎行。“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诗经》)
第四方面:修“信”德。“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第五方面:修“博爱、利他”之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六方面:修“亲仁”之德。做一个醒来的人。
第七方面:德才兼备 大有作为,成就自己。
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而“德育”又是教育之本,根据人的潜能递减法则:一个人接受德育教育越早,他的潜能发挥就越优秀。而童蒙养正教材,首推《弟子规》。
孝是人道第一步,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道贵在心中孝,孝顺子弟必明贤。
悌是人道第二步,恭敬和睦万事兴。仁义礼智行四方,心底无私天地宽。
其次言行要有责,谨慎从事讲信用。平等博爱常利他,善于亲仁贵人助。
读书学礼增才气,行为习惯助成功。生命自来带使命,无怨无悔度一生。
“生命”是生来带有使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需要修养好做人的“七个方面”。
【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为自己和家庭积福。 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百篇《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汉字活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