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1,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2,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3,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有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激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5,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大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而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注释】
1、天气始方,地气始发:天气始方,立春节气之后天气逐渐转暖。地气始发,大地复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2、天气正方,地气定发:天气正方,度过倒春寒时段,气温自此逐渐平稳上升,阳气升腾。地气定发,万物复苏,各种花卉草木竞相生长,春意盎然。
3、冰复:复,同“覆”,覆盖。顺应四时,天寒地冻,冰雪封罩,五脏之精封藏于肾,此谓冬藏。
4、瘈chì 瘲zòng:指手足不由自主地时缩时伸,抽动不止的表现,又称抽搐、搐搦、抽风等。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
止一箴言
1、本篇为针灸诊疗原则及注意事项,对各种针灸刺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对针刺禁忌进行了简单明了阐述。
2、阴符经曰:“观天之象,执天之行。”老子曰:“法天象地,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医家曰:“天人合一。”在本篇体现有为显著。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以天地阴阳四时变化应人五脏官能,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3、本篇或有所悟,待以后参研《易经》,再行印证。以此为记!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止一 著:《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