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太好了”,那这个东西,叫做“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
==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会备受激励。
如何运用双因素理论?
1.先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
保健因素,通常包括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等等。
(工资为什么是保健因素?因为在员工心里,那是“应得的”。)
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带来的表现机会、喜悦和成就感。
工资以外的奖金,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因为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金,会让员工非常喜悦。
工资和奖金的搭配,是最基本的双因素激励手段。
2.多研究激励因素,研究人性。
联想[[适应性偏见]],拓展:
适应性偏见是行为经济学里的知识,指的是人们对于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如何解决适应性偏见?
1)延长幸福感。
2)意外幸福感。
3)对比幸福感。
3.防止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
因为[[适应性偏见]]的存在,激励因素勇夺了,就会变成保健因素。
管理者要懂得用“对比幸福感”来规避。
应用案例
1.某销售团队,经理A严格执行考勤扣款,结果员工怨声载道,很是不满 。经理B上任后只要有出单的伙伴就在 群里先群发红包,再单独给开单伙伴发一个15元红包。结果员工热情猛涨,好像谁不出单就不好意思一样。
经理A动了员工的保健因子,扣工资很难受。而经理B呢, 给了激励因子,虽然不多,但群里都抢红包,大家都为自己祝贺,开单员工很有面子。
2.招聘员工,入职的时候临时给对方加薪,会增加对方的意外幸福感。(加薪的部分本来就在计划之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