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资治通鉴》札记读书
徙木立信的,到底是商鞅还是秦孝公?——读《资治通鉴》点滴(五)

徙木立信的,到底是商鞅还是秦孝公?——读《资治通鉴》点滴(五)

作者: mediaview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21:25 被阅读11次

    周纪一读完了,开始读周纪二,又叫“卷第二”。周纪一从公元前403年起,至公元前369年止,共35年;周纪二从公元前368年起,至公元前321年止,共48年。

    这几个起止年份都有讲究。公元前403年,是时任周天子周烈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分封韩赵魏为诸侯,拉开了周王朝的乱局大幕。个人觉得,以此节点开篇,一方面可能是儒家把西周树立为治理楷模/理想型,之前的历史不太好点评(也就是不能批评);另一方面以乱局开篇,是警示统治者们小心这些乱臣贼子们时刻可能犯上作乱。而公元前369年,这位周烈王去世;之后,公元前368年是周显王即位,拉开新王朝的序幕。

    言归正传。读完第一小节,最感兴趣的是“臣光曰”里这句话:“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想起当年的大宝广告,暴露年龄了)。这句话是在说谁呢?说的是“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秦孝公?怎么不是商鞅? 请注意,这是领导干部读本。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正确领导下干这事的,所以干出的成绩当然是秦孝公的。

    但《资治通鉴》并未淹没商鞅的光彩,一贯惜字如金的司马光用了一页多纸写商鞅,连秦孝公都被当作背景了。先写秦孝公意图发奋图强,招揽人才;然后公孙鞅(也叫卫鞅,因为是卫国后人,受封于商地,所以也叫商鞅)闻召愿往。

    当时商鞅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干事,后者向魏惠王大力举荐商鞅,还说了一句狠话:“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不用就杀,这一狠招被后世太多狠人模仿,绝对的帝王术)。然后,公叔痤出于一种现在看来很奇怪的道德观(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又悄悄告诉商鞅赶紧跑。但商鞅并没有跑,而是告诉公叔痤,“魏惠王如果不采纳你的建议重用我,又怎么可能采纳你的建议干掉我?”果然,魏惠王并没有追杀他。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商鞅去了秦国大搞改革,以改革家形象流传后世。这里不表。

    商鞅是法家,很多理念跟儒家不同。所以司马光在“臣光曰”中并未评论其政策主张(就给了俩字“刻薄”),而是重点褒扬了商鞅实施改革时注重的“信”——因为这也是儒家提倡的。这段臣光曰洋洋洒洒,论证严密,堪称美文,常见于各种书法作品,故摘录如下: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新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徙木立信的,到底是商鞅还是秦孝公?——读《资治通鉴》点滴(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in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