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2017年版,刘雪生、陈虎编著)来读《资治通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司马光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这部国家日记的。那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分晋得到了周天子威烈王的认可,标志着乱臣贼子上位取得合法性的战国时代正式开端。《资治通鉴》选择这个当历史时点,也颇有意思。
《资治通鉴》记载了大量的君臣对话,其中颇具有技巧。今天触动我的对话发生在魏文侯与李克之间,原文不长,引用如下: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魏文侯选相时,在魏成子和翟璜二人之间琢磨不定,想问下李克的意见。李克并没有愣头青地直抒胸臆推荐人选,而是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先确认一下领导的真实意图。有时领导问你对某人怎么看,可能是想侧面了解某人,但更可能是为了试探你,冒失发言,可能损人损己。特别是,领导如果跟你不熟,回头就能把你卖了,谁叫你“疏”“卑”呢。简言之,永远别跟领导瞎掏心窝。
于是,魏文侯见李克不敢说,鼓励他”临事勿让“,大胆地提意见。李克还是没有点出人选,而是提供了选相的五大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这就更厉害了,不仅让自己脱身,也把球踢了回去,还创造了识人用人的警句。当然,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精彩,但类似的观人术其实孔夫子早就说过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李克更厉害的还在后面。翟璜知道魏文侯就择相一事咨询过李克后,想找他探探口风,因为他有提携之恩于李克。李克对翟璜说,魏文侯会选魏成子为相,接着说了自己是如何应答的。翟璜非常恼火,觉得自己的功劳比魏文侯大,一一列举。李克直接点穴:你做这些工作难道是为了当大官吗?一句话把翟璜噎回去了。然后又赞扬魏成子道德高尚(为了魏国的事业贡献了工资俸禄的十分之九),业绩突出(推荐的人选都成为帝师,而不仅仅是臣子),把翟璜说得心服口服。后面劝说翟璜的内容,又跟之前选相的五大标准相互呼应,通过二人的正反例子对照而活灵活现,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将给领导听的,因为领导需要选人用人,也时时刻刻都在琢磨人。作为被琢磨的芸芸众生,熟悉这些规则也大有裨益,至少可用于提升个人修养——比如,追求名利的最好方式反倒是公而忘私,为集体多做贡献;拥有若干名利后不能自负瞎得瑟,最容易暴露真正的格局和追求;居于人下要把自己当人,要有底线不能为非作歹;穷困潦倒最考验气节,不能有奶就是娘。这五种考验都能经受得住,才能堪当大任,也就是人才了。
至今读来,仍具现实意义。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