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都在写,大学应如何如何奋斗,应该做哪些事情。刚上大一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这些文章,每看完一篇总有一种打满鸡血、第二天便精力充沛的感觉,但看到后来,千篇一律,鸡汤满满,早已麻木无感。并非说生活不需要鸡汤文的激励与警醒,只是我感觉,大学生活因人而异,没有必要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过,也没必要依照世俗的眼光规划生活蓝图。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考证,这些都很重要,但摸索彷徨了一整年,现在我总算发现了个比较清晰的轮廓: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开设了许多看似无用的课,例如比较文学、心理学、哲学,学校的理念与现在功利主义的社会趋势不同,哈佛主张学习是为了能够回到最原始的自己,即发现本我,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我,不能当饭吃,不能为我们升职加薪,但是正是因为能够发现自我,才能在生活一次次摸爬滚打的经历中重塑自我价值观,迷茫时不逾矩,纠结时不惶恐,保持淡定从容的心,度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坎,在十字路口做出一个又一个听从内心声音的选择。
看完这篇文章真的感触很深,现在大多数人都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做什么事情都太讲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柴静采访卢安克时他就说过,中国的教育太快,人心太浮躁,我们太关注所谓实质性的进步,而忽略了教育的循序渐进。我周围的同学们都在疯狂考证,疯狂找实习兼职,大家不再把大学当成一个象牙塔般神圣的地方,它现在仅仅是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包括我的学校,我每天上的课,无不是为我的就业,我的未来而服务。真正能给我教育,真正能启迪我的心智的,只有我自己。
我每天最喜欢的时光,便是结束一天的学习,坐在橘黄的夜灯下读自己喜欢的书。透过文字,我可以发现书中的另一个自我,可以找到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无数的情感共鸣,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书让我看清很多事情,我也通过阅读实现心灵的成长;书读多了,想法多了,我又爱上了写文,在写作中理清思绪,心灵的捕手将碎片化的感悟织成思维的大网。读闲书,写闲文,真的没什么用,但让我感到快乐的是,我还不至于行尸走肉,还不至于懵懵懂懂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走,还不至于因没有兴趣而空虚,我还有自己心灵的小小天地,污浊浮华之下,它依然澄静。
人终归需要情感的寄托,这份小小的情愫却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发现自己并非是社会大工厂下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心中有一份坚持,小小世界中有个桃花源,这或许在很多时候比疯狂追逐物质利益更让人感到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