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2-09-17 12:05 被阅读0次

此典句出自[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②裴秀才迪: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③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

④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⑤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⑥渡头:渡口。

⑦墟里:村落。

⑧孤烟:直升的炊烟。

⑨值:遇到。

⑩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拄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飘起一缕缕的炊烟。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赏析: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王维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a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