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3】——孔子的忧虑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0】【3·11】——孔子
-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1】——孔子述而不作
-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21】——孔子不语怪、力
-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20】——孔子提升自己
-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2.13】 ——孔子倡导“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4】——孔子从周
-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3·2 】——孔子不
-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13】——孔子谨慎的三
-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25】——孔子的教学内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学之不讲:讲,讲习,研讨学习。《周易·兑卦》 :“君子当与朋友讲习”。朋友间学习了要互相探讨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双方互相滋益。
(2)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改过迁善。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研讨,听到正义不追随,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感悟】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研习、闻义能徙和知错即改四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研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才会有完美的人格。
一、德之不修
“德之不修”,是孔子四个担忧中的第一个。这个德是修来的,还是人生来就有的?
《大学》一开篇就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形容这个德是明德。明德是我们人人本来就有的善德,圣人有明德,我们凡人也有明德,是平等的。
人体内有明德也有恶德,我们时常感到有两个小人儿在辩论。一个小人儿是明德,他知书达理,稳重,追求的是长久的幸福;一个小人儿是恶德,他利欲熏心,浮躁,追求的是及时行乐,不考虑后果。
李炳南《雪公讲要》说:“心初动时,觉之,犹未失其明。不觉,妄动,则昧矣。昧则转为凶德。故须修之,使复其明。此即《礼记.大学》所云明明德。”这个“心初动时”,是指“恶德”这个小人儿出动,如果“明德”觉之加以劝说,还不会失其明。如果明德不觉,恶德就会妄动,人就做糊涂事,进而转为“凶德”。所以,必须修之,使复其明。
一个幸福之人的特点是什么?恶德刚动的时候立刻觉察。如果是动了之后不觉,那就失掉了明德,那就生起了烦恼,无明相续了。当然,如何“察”也很重要——《吕氏春秋·不屈》:“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则察为祸矣。”
为什么有的人能遇难成祥,五福而终?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明明德,就是他把自己本来固有的善德显明出来;变为“福”的能量场;不修德的人没办法显明本有的明德,这个明德被埋藏在里头,没起作用,就常烦恼。 所以孔子看到很多世人不懂得修自己的明德, 很担忧。
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这样给“善”定义:“所谓的善就是人的合理欲望的满足。”
“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人们懂得互相支持,用各自的善良之光互相照亮对方,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温暖和希望,而赐予我们这种力量的正是我们自己身上所具备的善良和德性!”这是一位大学生在一次穷困募捐上的讲话。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像这位大学生那样立志恢复自己原来的明德, 不要让自己变成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可怜虫。
二、孔子其他的担忧
1、学之不讲
这是孔子的第二个担忧。 讲学用处是什么?启发自己,也启发大众,教导大家共同来明明德。德之修是自己自利,讲学是利人。
钱穆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是自利利他,这样才能把享受到现世的幸福生活。
2、 闻义不能徙
圣贤教诲我们听到就叫闻,听到了之后要去落实,否则等于是听而不闻,没有真正听到。“听”的境界应该是“吸收”。你真正吸收了,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成为你待人处事接物的态度和理念。
迁徙就是改变自我,放下过去那套旧观念,用圣贤的观念做自己的观念,这叫迁徙。从旧我迁徙变成新我,过去那一套不仁不义不阳光的那些都不要。
3、 不善不能改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以能改为贵。那不善又不能改,这就是夫子的担忧。
夫子所忧的这四样,跟我们凡人所忧的不一样,凡人一般忧什么?忧衣食、忧功名利禄,忧来一些烦恼。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做太守时,有一次,他看到鸟窠禅师在树上打坐,他就问禅师,“禅师你住的地方是不是太危险了?”禅师在树上就跟他讲,“您比我还危险”。白居易就觉得很奇怪,我是这个地方的太守,坐镇江山,哪里有危险?禅师就告诉他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柴火点燃了,火很猛,这个火是表什么?表业力之火,受业力牵引,如果妄想分别过分执着,受业力所支配,做不了主,这也是太危险了。禅师说我坐在这棵树上我能做主,你做不了主。 白居易听了,服。然后向他礼拜,求教。鸟窠禅师对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实,读《论语》我们也看到,孔子并不反人对衣食住行的改善,孔子一心希望人们过富裕的生活,但在追求这些物质的时候, 不要忘了修身立德,要“己欲达而达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走共同富裕的大道,而不要丧失良心坑蒙拐骗,利欲熏心,相互残害。
孔子担忧的这四点,关乎着我们未来的成长与幸福,我们一定要像曾子“三省吾身”那样,常常反省自己,先做好一个有激情而明智的明明德者。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