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鬼神。
【感悟】
在这一章是讲孔子不与人谈论“怪,力,乱,神”这四个方面的事情。
一、无益于教化
怪异的事,是未知的世界, 容易使人迷惑,产生妄想。孔子历来对自己不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总是不知为不知,从不妄言; 暴力、悖乱(臣弒君,子弒父也),这是指乱了礼,使人忘德,是无益于教化的,污染大众的心性,反而更让社会民心不正。 如果宣扬恶的多,那等于是鼓励恶,别人看到这么恶,自己跟他比起来不如,所以做点没关系。你看,多糟糕!
人的身体里有两个小人儿,一个是“善德”,一个是“恶德”,善德吸收善的信息,滋养的是快乐的因子;恶德吸收恶的信息,滋养癌细胞。如果吸收的过多,就会吞噬快乐因子,使快乐因子萎缩。所以,孔子总是传播一些善的、美的智慧,人体中的善德就会强大,人情就会日益淳厚。
孔子删订《诗经》,他就用三字的标准,叫“思无邪”,那些邪的、恶的、污染心性的诗文,不收录进来, 有益于教化的,隐恶扬善,这个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指导方针。隐恶扬善有这个功能,是使社会安定。
孔子不讲,不是说他否认这些事情的存在,只是他不讲,因为无益于教化,他才不讲,但是孔子也不否认这类事情存在,所以,孔子常会教弟子一些根本的做人原则及辨别人的方法,如【2.10】。
二、敬鬼神而远之
鬼神观在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指向就是通过对鬼神的畏而敬而达到对万事万物的诚。
《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鬼神对我们的功德真是宏大啊!看不到他,听不到他,但它养育万物,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离开他。使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华丽的祭服,去继承先祖的祭祀。他浩浩荡荡无所不在,好像在天之上,好像在人身旁。《诗经》上说:‘鬼神感革与我们的思想啊,不可思议,不敢对它怠慢不敬啊!’来自于隐微的显现,要用真诚的心意去对待,不可有丝毫的掩盖。”
孔子从一开始就讲鬼神对于“为德”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中国人认为鬼神是阴阳二气,气是事、物之本。鬼,即归,即万事万物发展壮大出发点 终极。鬼神观并非虚无的、迷信的、超自然的,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物质基础上的高度的抽象概括。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时,鬼神的震慑力量就更加强大。因此,人们对鬼神所产生的敬畏之情也在情理之中。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人们在由畏产生敬,并由敬产生诚,进而引导人们顺乎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按规律办事,即是德。这就是鬼神观对道德修养的实际意义。
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此,即便在很小很细微的事上都要保持敬畏的心态,不能随便乱说,要用诚来体现这种敬畏,对诚不可有丝毫的掩盖。
那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对需要尊敬的人,如果心中没有距离感,就容易在行为举止上和他过度接近,这种尊敬也就荡然无存,变成狎昵,而对方则可能感觉到受辱。没有距离感,就缺乏尊敬,没有礼貌,更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礼仪,都是尽量避免身体接触的,要“远之”,而“远之”才能体现对人的尊敬。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思想,认为灵魂不是在死后,而是在生前,注重造福人类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认为君子当正道在心,对于鬼神敬而远之(【6.22】、【11.12】等)。
“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儒家推崇王道!暴力、悖乱的事情,多谈只会使人人心惶惶。孔子既是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也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孔子关注的是稳定、持久,且与大多数人生活有关的人生正路。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