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汉字活解《论语》学习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0】【3·11】——孔子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0】【3·11】——孔子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29 12:04 被阅读75次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dì:古代的大祭,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非常隆重的典礼,在鲁国是专门祭周公的。

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孔安国批注说,“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感悟】

 孔子不想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先儒解释有不同的说法,大体有三。

一、颠倒次序乱昭穆

1.昭穆之纲

昭穆,就是指在祭祀的时候祖先排列的次序,父子关系为纲,父子为亲,叔父是疏,疏不间亲,亲不隔疏,后不谮先。古人都知道昭穆次序,就连清摸的曹雪芹《红楼梦》还提到:"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谮先'也不知道?"

2.昭穆次序

太祖、始祖摆在中间,左为昭右为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 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排错了,就使尊卑、长幼、上下这个序位搞错了,这就乱了礼。

3.鲁国之乱昭穆现状

孔安国的批注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

鲁桓公有四子,鲁庄公是长子,后面的三个儿子分别就是鲁国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排下来的。庄公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僖公,一个是闵公。僖公是庶子,不是正室所生,但年长。闵公是嫡子,但年幼。闵公八岁即位,第二年被刺杀;闵公的哥哥被立为君,是为僖公。

鲁文公二年秋天祭祖时,把自己父亲僖公的牌位提升到闵公之前,以后几代鲁君祭祖都未更正这一违礼状况。孔子认为公然颠倒次序,是违背礼制,“乱昭穆”。僖公虽然年长,但是即位排在闵公之后。所以在列神主牌位的时候应该先列闵公,因为他是先君,僖公是后君。

二、懈怠诚意

  朱子的《集注》,引唐朝的大儒赵伯循说,“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古代祭祀天地祖宗的仪式,侧重于内心的诚敬。古时禘祭期间,帝王要进行内心反省和由里至外的全面净化,斋戒沐浴或三日或一周,彻底清除“人欲”后,才能郑重其事地与神灵相遇交流。所以,这种禘祭郑重的不仅是形式上的隆重。鲁国的君臣在行禘礼的时候,在行祭还有诚意。有诚敬心,虽然有一些不符合礼,这还可以看一看。但自灌之后,就开始懈怠了。这个礼还没完,已经懈怠了。就是诚意没有了。没有了诚意,那真的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三、违越礼,孔子不愿做帮凶

清朝的大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礼经》和参考诸儒的批注。他说鲁国特别受周天子之赐,可以在周公庙里举行祭祀只有天子才能用的禘礼,这是为了感念周公。但后来,其他国君的宗庙里面都用这种禘礼,这就不符合礼了。这种礼只有在周公庙里才能举行,因为周公是得到周成王特别恩赐的,才能享受这种礼。其他的国君,他们的宗庙里面不能用这种礼,所以孔子不想去看,因为这是违越礼的。违礼的事情,孔子不想去参加。

  孔子看到的是徒具排场而毫无心仪的做戏,他看到了虔诚的衰落。所以,孔子的不屑一顾带有痛心疾首。

对于自己认为不好的行为,没有能够阻止,但也要做到不凑热闹,不做旁观者。有时,正义的个体面对着强大的非正义行为,也只能如此。“吾不欲观之”,也是孔子提倡的“非礼勿视”的具体践行。冷处理,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为有些场合,到场者和看客,就是帮凶。

孔子是个坦荡、不苟且、原则性极强的人。但也特别讲究方式方法。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感悟】

一、孔子的“不知道”

对禘礼,孔子不仅知道,而且精通。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规定时,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关于“不知道”的回答,①孔安国批注说,“答以不知者,为鲁讳”。这是因为忌讳说自己国君的违礼的做法,暗讽当今的统治者故意违背禘祭之礼。②皇侃的注疏说:“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做为鲁国臣子的孔子,为自己的国家隐讳其恶,不把这些丑事往外扬,这本身是一种礼。这个礼是体现着忠厚之心。国君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如果背后张扬国君的恶,就会有更多的国人不尊敬国君,国家会更不安定。

二、示天下如指其掌

孔子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如果当今的统治者如果遵守禘祭的规定,就可以治理紊乱的局面了。同时,也表达了孔子不在其位无法谋其政,无法维护、贯彻周礼的感慨。

  《朱子集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周朝的古圣先王,文王、武王、周公,用禘礼是追忆、报答自己的祖先,养自己仁厚之心。所以禘礼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国家领导人带头慎终追远,那么人民百姓也就变得更加仁厚,社会也就变得和谐。

  “不王不禘之法”,这个王,是以德治天下,或者通音“旺”,王天下,就是“旺”天下,那真是以德服众,万民归顺。这个“不禘”,是因为没有报本追远之意、仁孝至诚之心,所以那个禘礼都流于形式,自天子到诸侯都不讲德,因此就不王,也不“旺”。

  《朱子集注》说,“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孔子对于禘礼的精神是什么,它的做法是如何,都很通达。通达了,就能够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能知便能行,“诚无不格”,真正有真诚心,能感格天地万物。这是源自至诚之心,有至诚之心,又通达明了宇宙万物之理,治天下就不难。

  所以,在祭祀的当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大定、开大智慧的过程。祭祀者以至诚恭敬心,入到这个境界,“示天下如指其掌”,这话一点不为过。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50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7f4cfed322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种态度;
    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无为”;
    不在其位,谋其政是指手划脚;
    在其位,谋其政是理所当然“应该”!

本文标题: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0】【3·11】——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bv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