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瓦尔登湖》。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这是一本流传百年的经典著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附近建造了一所小木屋,小木屋的所有材料都是他自己从林中找来,然后凭借一己之力慢慢完成。方圆几里内,没有任何邻居。湖泊、森林、湖中鱼、湖中草、林中飞鸟小动物都是他的邻居、朋友。他与它们一同遵循自然法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种植豆类、蔬菜,自己烤制面包,一切生活用品皆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就这样,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
人们都能够深刻感知大自然的独有魅力,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像是大家共有的愿望。可以说,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自己的世外桃源,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生活于其中,乐哉悠哉。然而,我们往往不会有所行动,只是偶尔憧憬一下罢了。因为,大家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吸引着我们,我们不想挣脱。这也使得人类离自己的初衷与内心越来越远。
欲望这个东西的确挥之不去,好像人类天生就有各种欲望,它们与生俱来,像扎根于泥土中的种子,早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对金钱、名誉、地位以及更多物质性的东西,越发流连忘返,倾注太多的时间与经历,以至于不能分心于生活当中其他的一些事情,而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作者以为,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居住空间,以占用更多的土地耗费更多的劳动及材料;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家具,浪费我们的体力阻碍我们的行动以至于每当搬家的时候拖拖沓沓狼狈不堪;我们不需要有新的衣服,不该因为它们浪费太多的财物从而使我们不得不从事更多的劳动;他甚至还说只要我们不总是贪婪着牛奶、牛肉、咖啡、茶等等诸如此类的吃的东西,我们便没有必要没日没夜的工作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恣意的漫步、游乐、怡享生活美好时光……
『文学』梭罗《瓦尔登湖》――回归心中的大自然当然了,这种境界是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够达到的,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恪守自己清贫至此,可我们总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对于一个名副其实的田园隐居者来说以上那些的确是一个至高至上的境界,而对于我们这般凡夫俗子而言就得另当别论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当然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首先是不能够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其次我们时刻应该防范自己避免被这美好的初衷牵引着渐行渐远,慢慢地失去了辨别生活原始滋味的能力,到最后不知道了初心在哪,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作者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完全可以远离身边的噪杂环境,清除内心的精神污垢,来到大自然中,净化心灵,找回最最原始的人性。他甚至以为在种植维持生活所需的粮食蔬菜这件事情中,只需种植可以满足一己之用即可,多了便会毫无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去除掉生长在大豆旁边的杂草呢?我们为什么要防备来啃食豆苗的土拨鼠呢?或许在青草的眼里生长在它们周遭的豆苗才是不同类的一种,倒是自以为是的人们开垦土地,扰乱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置它们于死地。而对于土拨鼠来说所有生长在田野里的植物都是他的食物。难道不是吗?青草、花朵、所有的小动物以及飞鸟走兽,不都是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宇宙当中、阳光之下?它们同样有权利接受阳光、享受生命。
『文学』梭罗《瓦尔登湖》――回归心中的大自然作者说,我们很容易忘记,太阳照着我们耕过的田地,照着草原,照着森林,一视同仁,不分轩轾……在它的视野里,大地都给耕作的像花园一样。因此,我们得益于它的光和热,同时也接受了它的信任与大度。
然而,我们人类却是越来越霸道了,开垦越来越多的土地,种植我们需要的各种东西,而并不仅仅局限于粮食作物;建造城市房屋高楼大厦,首先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继而一一清除,或为食用;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捕捉来稀有保护动物,吃它们的肉还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开垦草原植被,说什么自己种植的草原产草量要高;填海造田,向大海伸出魔掌……
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大自然、当作万物生灵的主宰者,倘若当真如此,那么,上帝在哪?我们该让他情何以堪?我们不应该辜负造物主对我们的信任与大度,更不应该挑战他的权威与极限。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脆弱的不堪一击,它微微一挥手臂一声咳嗽都能使我们顷刻间化为乌有。
只要我们想到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过活了。适当的放下那些梦幻迷离子虚乌有的东西,那些东西除了干扰我们的试听、束缚我们的手脚之外别无它用。让我们学着摆脱繁重缠身的事物,以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放眼大自然。去聆听鸟儿歌唱,欣赏繁花盛开,去拥抱自然、自由自在的呼吸。我们应该学着时常放空自己、洗涤心灵,善于和自己的内心对话,问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之后,再义无反顾的去努力去奋斗。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拥有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文学』梭罗《瓦尔登湖》――回归心中的大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