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复诊。其实现在我的情绪基本是稳定的,体力精力也正常,能工作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事务,甚至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完成艰难的任务。但是我知道,我还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而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我12-18岁这段经历的缺失。所以想写这篇文章。
可能会引起争论,但是这个我作为一个中年的资深双相患者发自肺腑的心声。不喜请喷。
中学阶段,也是人的青春期,对人来说,很重要。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习知识,认识朋友,开始独立从事社会活动,尝试着融入这个社会。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个孩子。将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变成一个能独立处理各种日常生活事务,能担当、有主见的成年人。
不幸的是,很多精神疾病在这个阶段发病,并导致了学习、交友等各种社会功能的缺失,甚至很有可能脱离学校,脱离同龄人的生活环境。在病好了以后有一部分孩子能回到原来的环境中,不管是读书也好,去工作就好。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却无法回归了,很有可能就是宅在家里。“宅”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严重落后于年龄。他们在20多岁,甚至30多岁的时候,是别人眼里的“中年人”。内心可能依然是15、16岁的孩子。
这很可怕的,这将导致他们在社会适应上的极大问题,从而诱发甚至加重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恶化社会适应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算家长不介意孩子啃老,但是对孩子来讲,没有什么比精神和能力的孱弱更让他们痛苦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可能都会麻烦缠身。
我已经人到中年,深深地明白很多精神科医生建议生病的孩子尽早回到校园,或者去工作的苦心。成人发病,因为人格已经完善,各种基础能力也具备了。病后就算是离开社会几年,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回归也不会太难的。孩子不同,相隔一年,可能就和同学之间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环境还是学校。尽可能不要脱离环境,万一脱离了,也要尽快创造条件回归。
回归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是原来的全日制校园。如果原来学校管理严格,能不能换到另一所管理宽松些的学校?或者和学校申请去两三天,或者只上上午?理由可以是其他身体疾病。然后其他时间可以去上课外辅导班。辅导班补上学业,在学校里浸在同龄人中,就算没有交往,也有耳濡目染,他们在说什么话,交往的方式是什么,怎么处理事情。听听都是有好处的。
很多父母说,那孩子不愿意我也没有办法啊。我肯定是反对逼着孩子回学校这种方式的,如果孩子实在承受不了。但是如果他是有一些困难的话,家长是可以想办法帮着解决的。比如恐惧某个环境,某个老师,最直接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帮他换个环境。帮他处理掉这些问题后,降低孩子接受学校的难度。
不要小看这一步,孩子不愿意回学校,感到有压力。如果我们任由他们就这样逃离,那么他们就是接着逃避其他各类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压力,长此以往,经年累月,他们就会形成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而且,由于他们能力差,不被社会认可,他们会更加自卑和敏感,情绪障碍会更难处理。家长得去深入了解孩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的父母说,孩子现在是病了,病好了自然就会回去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病了当然是要治病,但病有时候会让人获益。比如在必须努力的时候,可以放弃。在必须争取的时候,可以懈怠。有些孩子,症状消失了,却仍回不去,不上学,不工作,就是这样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不是强求孩子去干什么,但是父母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情感障碍的康复之路,肯定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孩子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否则可能就会躺在因病而获得的利益上,不肯起来了。甚至听说,有些精神病院,这样的孩子就算可能本身没什么毛病,也找一些问题出来,以这个那个借口去住院,其实就是逃避面对困难,回归社会。
最后,我想说,家长一定要乐观坚定。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年为单位来计算。乐观是传递给孩子一种“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态度,鼓励孩子能走下去。千万不要一边忧心忡忡又要求孩子坚持努力,孩子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并可能抗拒和你接触。他本身就满是负面情绪,更会逃避这些负面情绪。坚定是保证自己能努力走下去的信心,不放弃,改善一点,未来就更美好一点。
我也在努力。12-18岁这个阶段,很多生活经验和处事技巧,不是我读多少书懂得多少道理能弥补的,只能说是一种代偿吧。以后,我只有多参与社会生活,多总结多思考来尽量补上吧。所以,如果你遇到看起来很不懂事的成年人,请多包涵哈。
宝贝们,我们用彩虹来约定。彩虹是希望的约定,也是希望的约定,愿我们风雨过后见到微笑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