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旅游,就是能够体验当地人的生活风俗。简单的说,就是最好能够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以及乡规民约。尤其是当地的风俗。我们的大中国,地大物博。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有趣的紧。
比如在冀中平原东部一带,如果人家送你扫帚,你要站在墙外边,等人家隔墙扔出来。据说,如果不这样做,你后代的眼睛就会不好。
再比如,冀中平原中部偏南的地方结婚请客,会先上挂面汤,吃完,开始上菜。但不给筷子,就开始劝酒。等喝的迷迷瞪瞪,方给筷子,允许夹菜压压酒气。
冀中平原有条老漳河,河西埋人,大多在11点后就入殓、起灵。13点以前,人一般就入土为安。帮忙的乡亲回来吃饭。而在河东,是12点开始吃饭,吃完饭开始唱戏、闹女婿。然后慢悠悠的入殓。开始转街,就是抬着棺材在村里转。有人往街上摆条板凳,请来的戏班就得唱。直唱到摆板凳的过足了戏瘾,撤去板凳,才能继续前行。然后,走不多远,又是一条板凳......往往到了天黑,才能入土为安。
有一次去河北省隆尧县山口镇,在当街看了会儿老式的打铁。老两口,男的拿一小铁锤,女的负责拉风箱。女的从炉火中钳出烧的通红发软的铁块,放在砧板上。腾出另一只手,也拿起一铁锤。男的先用锤空敲下砧板,发出清脆的“叮”声。女的随即“铛”的敲在铁块上。然后女的空敲砧板,男的敲铁块。两个人聚精会神的盯着铁块。叮叮当当敲个不停。节奏感很强,仿佛用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奏出悠长的、连绵不断的时光之音。我在旁边蹲一大晌,看的津津有味。中午,老两口约我参加亲戚的婚礼,我兴高采烈的跟着去了。只见在北屋的门口西侧,贴着张大红纸。四周装裱着黄色的流苏。上书“天地之位”。这就是拜天地的地方了。前面的桌子上放着过去的粮食斗,里面盛着高粱、小米,上面还放着杆秤。这是不是象征着“五谷丰登、称(秤)心如意呢。”前面还有盛在碗里的各色菜肴以及花色百出的枣卷。也有的地方会放老的纺车轮。
图片原创 图片原创院子里、大街上摆着许多十人桌,上面已经摆好了酒和凉菜。院子南头一大一小两口大锅正热气腾腾。小锅用来炒热菜,一般都是十个菜,四个凉菜,是酱牛肉、烧鸡、藕片、花生米。六个热菜,各村各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最后一个菜,必定是红烧鱼。象征着吉庆有余。大锅用来熬“肉菜”,也就是大锅菜。隆尧的喜宴上的大锅菜,肉片跟婴儿巴掌似的,碗里的荤油足有一厘米厚。里面有豆腐、白菜、丸子、粉条。会咕嘟咕嘟熬上一上午,满村都是香气,肉软的入口即化。吃的时候再撒上些葱花和芫荽。香而不腻,自己蒸的压过杠子的大馒头又香又甜。我连喝三碗菜加二馒头。吃的全身热乎乎的,那叫舒服。
新娘子的模样好生漂亮,大眼睛水汪汪地、双眼皮、挺鼻梁俏俏的。一大帮嘎小子将苍耳洒在新娘头上,然后拥来搡去的吃豆腐。新娘子脸红的像熟透的枣子,本地的风俗是闹得越凶,说明这家人缘越好,将来这家人的日子就越红火。可不能着恼,否则,嘎小子们一哄而散,婚礼可就冷清了。看到老两口在随份子钱,我也挤了过去要跟着随。女的拿出五元钱递给账房,特自豪地说:“写上俺老头的名字”。我咽口唾沫,将攥在手里的百元大钞又放了回去。老铁匠拍拍我肩膀对周围的人说:“这是我的远门亲戚,干脆一块带来吃酒席。”主人赶紧凑过来,热情滴招呼我坐席。村子里的风俗就是这样,越是乡亲,掏钱越少,主家越热情。当然,掏钱多,主家一样热情。想想城市里的六百起步而人情淡漠。不禁感慨万千。
我觉得这样的旅游,增长见识,并且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各色的乡音。没有什么百年老店,但美食味道甚至远超之。所以,近年来,很少再去什么长城、丽江、九寨沟、雪乡这些常常“堵人”或是坑人的所谓旅游胜地。而是经常去各省各地的农村去蹭吃蹭喝。有时,会蹲在屋后听老两口拌嘴。有时,会坐在树下,看泥猴子般的孩子在小溪里戏水欢笑。驴友们,你喜欢这样的旅游吗?
活动传送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