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读完了李娟所有的书,一直想写写她,可是不敢动笔,因为她的文字太美好,我怕表达不出来。思虑再三,还是写吧,不忍独藏美好,我想分享给大家。
我要说,能读到李娟的文字,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世上叫李娟的人也许很多,可是写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个,她被誉为“阿勒泰的精灵”。
李娟,1979年出生,祖籍四川,汉族姑娘,她在新疆出生。李娟的妈妈在新疆做生意,她就被外婆带回四川抚养,在四川读到中学时,她的妈妈把她们带到了新疆。因为交不起学费,敏感的李娟选择了退学。她的生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们。
她和妈妈、外婆一起,在阿勒泰深山牧区开着半流动的裁缝铺、杂货店,跟着羊群南上北下,到处流浪,居无定所。她们的生活并不富足,辛劳工作,不过能勉强维持温饱。有时候赚的钱刚好够转场租房子。她们在草地上搭帐篷住,一下雨就漏水,弄不好帐篷还会塌掉。
李娟后来有了一个继父,还给她带来了一个妹妹,她们一家在一起生活了几年后,妹妹嫁回四川老家,继父无法忍受贫穷的生活,也选择了离开,后来无杳无音信。
李娟的个子看起来瘦小,也许和她长期动荡流浪的生活有关,她曾写道:“妈妈,我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流浪,才那样地瘦小。我为了配合你四处漂泊,才安静无声。”真是让人心疼。
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 李娟渐渐成长。贫穷的生活并没有摧毁李娟,她反而成了一个奇迹。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苦大仇深,而是倔强地、积极地生长着。不过,我并不想赞美贫穷和苦难,如果李娟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也许她会更加优秀。
我相信李娟是天才,但我更相信后天环境对李娟的影响和锻造。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上到高中。她大概是遗传了外婆和妈妈天性中的豁达乐观,就像草原上奔跑的马儿一样,活得恣意潇洒。
李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她从小就喜欢写文章、梦想当作家,没有想过别的。小时候,她妈妈做废品生意,回收许多废书,她看的津津有味。虽然高中毕业就跟着妈妈做生意了,但她有事没事总喜欢在小纸片上写点东西,也喜欢看书。在书写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水平是会不由自主地提高的。
李娟的文字其实并没有多少花哨的东西,纯粹的记录更多一些。她有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一个普通的牧场小狗或者小孩子,在她的笔下都是那么的充满生机。她的散文写的超级棒,那么的生动活泼幽默,有一种天然的美感和韵律。
太多无病呻吟的散文让人读不下去,李娟的散文横空出世,没有套路,但字字珠玑,灵动清新,俘获了读者的心。
最初我读李娟的书,觉得她写的有点啰嗦,甚至觉得太过于文艺,是闲书,不应该占用我太多时间。我想我应该读读如何赚钱、如何成功之类的书籍,可那些书我实在读不下去,一读就打瞌睡。而李娟的书,我是越读越喜欢,经常自己一个人看着看着会突然笑起来,陷入到她的文字里无法自拔。喜欢作家的书,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搜索关于作家本人的一切。我去搜索李娟的微博,微信,默默地关注,不过她更新的很少,偶尔发一张逗比照片,和她的文字调性一样,有点调皮,有点恶作剧。
李娟写了不少书:《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这世间所有的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羊道系列《春牧场》《深山夏牧场》《前山夏牧场》,几乎每一本书都受到好评和追捧,她也因此获得了文化界的认可,获得了很多大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不过她本人还是淡定的很。
面对赞誉,她说“邻居们谁也没见过我的书,只见过我趿着拖鞋一脸煤灰地满村子赶鸭子”,这画面是不是很喜感?
她还很谦虚,在自序中说“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
当我读着李娟的文字时,我会思考:为何人和人眼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不同?
我是一个浮躁的人,看书的时候恨不得扫一眼就把书里的内容都给记住,所以我看书总是呼啦呼啦往前翻,停不下来。可李娟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细细地品位。
在《冬牧场》里,她写地窝子里牧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哪怕生活在如此局促的地坑中,生活也绝不能马虎。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出发时还特意把九岁的女儿获得的新学年进步奖的小奖状带在身边,收拾好房子后,将其端正地贴在一进门右手边挂钟下的醒目位置,这样一来,前来做客的人们就会知道这家还有个优秀的女儿。虽然在荒野中,客人实在少的可怜。”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生感动,不管在哪里,都要认真生活。淳朴的牧民不懂什么大道理,踏踏实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已经足够动人。
她在《羊道春牧场》中写新疆的美味食物烤馕:”第一个馕非常圆满地成熟了,金黄的色泽分布均匀,香气扑鼻。卡西把它取出来,像刚才在磕盆那样,在盆沿上也邦邦邦敲了三下,于是馕饼上粘嵌的黑色颗粒哗啦啦统统掉了下来。然后再用抹布将其上上下下擦得油光发亮。最后拿进毡房,端端正正地靠着红色的房架子立放。多么完美的食物啊,完美的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多么完美的比喻啊,看了李娟对馕的描写后,从此我对这种新疆食物念念不忘。
因为我是个吃货,对于吃的很留心。她在《我的阿勒泰》中写乡村舞会的丰盛食物:”在每一场乡间拖依上,招待宾客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大盘子盛放的手抓羊肉,哎,太好吃了……但上抓肉是十一点半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是没玩没了的干奶酪、包尔沙克、葡萄干儿、杏干儿、撒子、瓜子、糖果、塔尔靡(半生的拌了羊油和红糖的小米)、馕块堆满了细长的条桌……手抓肉盘子直径两尺长,盘底铺着厚厚的一层金黄色的手抓饭,有时肉骨头上会淋着拌了洋葱的肉汤和又筋又滑的面片子。肉是当年出栏的羊羔肉,又嫩又香……“。你看饿了没有?
当然,李娟也遭遇过伤心的时刻,她们跟着牧民们转场到沙依横布拉克的时候,被货车司机扔在荒野沼泽中。天气寒冷,她们连柴禾都没有,也没法吃饭,只好在棚布下挤了一晚上,她说:那样的时刻,没法不叫人绝望。
后来,她们搭起帐篷,下雨总是漏水,只好用塑料袋接水,李娟还甚为得意,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草原上刮起大风, 她们的帐篷被风掀开,妈妈和外婆一前一后在风中追赶,狼狈不堪。即便如此,她还是饶有趣味地写道:”世界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大风,我看到全世界都是一场透明的倾斜,全世界都在倾向风的方向。我的头发也往那边飘扬,我的心在原地挣扎,也充满了想要过去的渴望。“
夜晚,她在帐篷外,看夜空:抬头一看,忍不住啊了一声,心就静止下来了——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满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而夜那么黑,那么坚硬……。这样诗意的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
李娟的外婆、妈妈都非常可爱。外婆爱睡觉,可还是会抽空帮她们做早餐,做好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地向她们邀功。李娟和妈妈出去玩的时候,外婆喜欢跟着,可是外婆又走的慢,于是李娟和妈妈就常常一个人偷跑出去,不带外婆。外婆发现后,马上会跟着跑出去,祖孙三人玩的乐此不疲。由于她们经常打交道的是哈萨克牧民(牧民们说哈语),和汉族语言不通,李娟的妈妈就自己发明语言,传遍了整个牧区。
李娟妈妈去森林里玩的时候,走路太热就会一件一件脱衣服,有时候还会脱得一丝不挂在林中奔走,如果看到对面有人就马上躲进树林里把衣服穿上。我的妈呀,我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都快笑岔气了。李娟和外婆、妈妈生活在一起,虽然有苦楚和艰辛,可她们的感情很深,每个人都互相牵挂,大部分时间都充满了欢乐。
她写牧场的牛羊、骆驼、孩童、老人、女人……每一个事物的描写都饱含深情。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大家有空自己去欣赏、阅读吧。
李娟的文字,读起来那么美,我都不舍得读完,读完了值得一读再读。
同行是冤家,可是作家们却对李娟不吝赞美。
梁文道: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陈村: 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
刘亮程: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王安忆: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舒飞廉:她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
关于写作,李娟有过这样的表达,说明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付出。
李娟:其实我是浮躁的人,从小做事精力难以集中,上学时没法完整听完一节课,工作时一团糟。写作时更是静不下来,写几个字就得站起来做点别的事。进程极慢。因此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实在保持不了所谓的专注力……这十来年断断续续竟出了七八本书,连自己也感到惊讶。可能还是衷心喜欢写作这件事才能做到现在吧。
网友评论
看羊道三部曲的时候,觉得牧民们真的苦,李娟也好苦,但是每次都被她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动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