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和看书成了两件事情。
一个时期内买书的欲望大增,恨不得将想看的书都下单收归在自己手中。拿到之后并不急于拆封,摆放到位已是心满意足。有的时候又会暗暗下定决心,手中未看的书没有消灭完,就一定不再新增。往往这样暗暗的决心会被下一次买书的欲望所吞噬。
看与工作有关的书,一般会很用力,读过一遍还要冲着问题再读一遍。读完就很消耗精力。因为需求又不得不读。因此,有机会拿起小说或者散文的时候心中比较轻松,但往往这种轻松导致一本书不能顺利完成。年前回来,为了完全放松又想着年后继续出差,并没有将手头正在看的书带回。早上出门前想起带本书到办公室,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理由很简单,这是一本翻开又放下的书,更重要的是书是借来的。去年上半年出差的时候就借到自己手中,翻开之后一直被搁置。拿起这本书是为了看完,然后归还。
《白夜行》,他人推荐。推荐人看书视野非常广泛,爱好系列书。接受推荐是有冲着推荐人的信任,也有内容为侦探的因素。但在出差过程中看到案子发生,自己还未入戏。搁置成了必然。现如今,拿这本书作为第一本再适合不过了。
《年龄只是数字》,英国一位老人的作品。买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那个阶段对年龄产生好奇,自己的心态和年龄不太相符。过于惊奇的我想了解一下走过岁月的老人所想。出差高铁上看了两次,有些自传的性质,讲述的是作者的平生经历,刚看到大学生活的展开就戛然而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作品。这本书早早就列在想看书单里,一次为了凑单买来,看完内容超级失望,认为推荐和内容完全不符。为了弄清严重不符的原因去找书评,才发现凑单凑到一本假书。书名一样,题材看似一样,但内容质量相差很远。再次下单,认定高铭二字。也是作为高铁上消遣来看。因为每个故事是单独的,也就不存在连续性,说放下就放下。但是放下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是一盘好吃的食物不舍得一次性吃完,谁料到一放放的有些久了。假期跟着少年看《人到四十》,梁国辉是精神病专家,剧情提到很多心理问题。当即就想到这本书,兴趣依旧在,需要重新拾起。
《安阳》,冯唐作品。一部短篇小说合集。选择这本书看中的是短篇和书本很薄。即便如此,还是看了书序,认识冯唐之后,故事反被搁置。将冯唐推荐给少年,感慨他人的厉害、努力和传奇。
其他晦涩难懂或者兴趣实在提不起的书就没法一一列举了。其实自己很少去弃读一本书,内心认为作者既然出版一本书,或多或少还是会有可取的地方,就如一场讲座,收获一句话也是收获。
阿淼写于2022年2月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