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讲到,法家的思想并不仅仅指的是司法相关的内容,而是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领导学,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商鞅以及申不害等等。
其中李斯和韩非是师兄弟关系,都是师从于荀子,以前也谈到过荀子的思想: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今天主要讲代表法家思想顶峰的韩非子,他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
一、核心思想
在韩非子以前,法家分别有三条思想路线:
1. “势”:慎到以“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势”,指权力,权威。
2. “术”: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3. “法”: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又称商君,他最重视“法”,即法律,法治。
韩非则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天子应该像天一样秉公执法,依法行事;应该像鬼一样用人,人们被用了却还不知道怎么被用的;还应该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
二、法家的历史哲学
法家基本上是先秦哲学流派的最后一家,在他之前的诸子百家虽然思想各异,但普遍认同一点:人类黄金时代在过去,不在将来。因此,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
比如:
1. 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
2. 墨子诉诸传说中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
3. 孟子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
4. 道家直接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可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年代越久远的越具有权威性,这种心理状态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过去的经验,而这跟中国的小农经济形式是密不可分。
根据这种历史退化论,那些哲学家们都认为:自从黄金时代过去后,历史的运动一直是逐步退化的运动。因此,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复古。
法家对于这种历史观的态度却是鲜明的例外,法家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的要求,又极其现实地看待这些要求。
比如:
韩非子虽然也认为古人更淳朴一些,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天生的高尚品德,而是当时的物质条件没有那么匮乏。
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因此,韩非认为只有用全新的方案才能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把历史看做变化过程的观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算是老生常谈了,不过在古代中国已经是一种革命的观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