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周本纪(中)

作者: JasonHistoria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5:43 被阅读192次

点击可看上一篇

上一次的周本纪说到了周文王打天下,周武王治天下,周公旦管天下。而这一篇的开头,我们就以周厉王为开始吧。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昏君的君王不少,被称为改革家的也挺多,但是将二者集于一身的,恐怕就只有西周晚期的周厉王姬胡了。在中国历史昏君榜上他排老三,也是西周十二王中两个昏君之一,另一位则是他的孙子,搞出一幕“烽火戏诸侯”大戏的周幽王。这样一看,两人也算是难爷难孙了。然而,史书虽然如铁,却也难掩锈斑,揭开或真或假的历史迷雾,我们看到了周厉王另外的真实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胆改革的君王政治家。

史书记载,厉王姬胡暴虐。面对臣民的群情激愤,厉王既不调整政策,也不给大家一个情绪出口,或者雇佣“五毛”引领舆论,而是不断增加维稳力量,加强对舆论打击和控制。话说当时,厉王任命一个卫国巫师建立了一支队伍,专门昼夜巡查,发现有人诽谤国策,立即上门,就地处决。这个方法确实很有效,死人不会说话,活人也不敢说话,渐渐关于朝政的议论就少了。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典故。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很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厉王不听劝阻,变本加厉。从此,国人都保持沉默,外表一片祥和。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果然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爆发了。国人暴动,攻入王宫,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都城镐京。据出土的铭文记载,此次暴动应该有低级贵族参与,而且没有遇到王室武装的镇压。因此推断,这次暴动很有可能也得到了贵族们的支持。

但关于周厉王也有另一个不同的记载,其父周夷王是一个性格软弱又耳根子软的君王,被自己的叔叔夺过王位后,忍气吞声好多年,好不容易在众小弟帮助下复位,却又欠下了众小弟们的人情还不清,在他们面前总是底气不足,抬不起头,后来搞得威严尽失(细节请借鉴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后来还被众小弟当枪使,拉偏架乱杀人,导致天下诸侯更加轻视周室。在如此弊病暴露出来的时候,摆在领袖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一条是因循守旧、暂时平坦的守旧路;另一条是兴利除弊、布满荆棘的改革路。历史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相对风险小些安稳些。毕竟这些弊病暴露出来的时候还只是些小毛病,暂时也不会危害性命,而且这些小毛病背后牵扯着五脏六腑,如果盲目治疗反而更加有危险,等将来治疗水平提高了再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选择后者大刀阔斧改革的,则是觉得如果现在不及时治的话,小毛病变成大毛病,就更难治好了。当周厉王成为一名热血天子后,面对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并没有抱残守缺,维持现状,混吃等死,而是革故鼎新,整军经武,发动了一场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改革,力图保住周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重现当年西周初期“成康之治”时的壮丽景象。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的儿子周宣王帮助其实现了所谓的“宣王中兴”,也算是周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共和”后几十年西周王朝就灭亡了,继之而起的东周也是孱弱不堪,只能苟延残喘于诸侯间。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历史的典册上会有如此不一样的评价呢?这个问题人们已经想过很多年了,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很好的诠释清楚,也算是一个千年谜团了。

接下来讲一下他的孙子周幽王,这个人无需多说,一看就是一个败家子的样,居然为了博褒姒一笑,做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可真的是“微微一笑很倾城”啊。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杀姬宫湦,西周灭亡。周幽王最后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了。

西周历史就算是结束了,但是很多人都把西周亡国的锅甩到了皇后褒姒的头上,就如后来唐朝灭亡人们怪杨贵妃一样,但是真实的问题是出在周幽王自己身上。周幽王算不上一个好的周王,因宠幸一女子而改变固有的继承制度,也是引发朝野混乱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因为这样就无视事理,随意编排,甚至把西周灭亡的原因怪罪在一个女子头上,那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五)周本纪(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ay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