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

作者: 离离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4-02-22 15:4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多丽丝·莱辛的《班的故事1:第五个孩子》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很容易就看完,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海蕊和戴维两人情投意合,他们打算生好多个孩子,过有“家”的感觉的生活。他们买一栋四层楼带院子出门就可以散步的伦敦郊区别墅,钱不够,戴维生父出钱。他们五年里生四个小孩,人手不够,海蕊母亲出力。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他们都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聚会。刚开始的几年里,每逢节日,亲戚朋友都赶着来,有时甚至住上个把月,那样的聚会是他们人生的巅峰。

    可是当他们有第五个孩子后,一切开始发生改变。最初看简介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班还在海蕊腹中时就拳打脚踢,需要服用镇定药才能让他安静一会儿,海蕊被他弄得精疲力竭。生下来之后,大家都避开班,他眼睛是绿色的,个子矮,力气大,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班还有暴力倾向,他长得和别的小孩不一样,眼神中透露冷漠和残酷。所有人都不喜欢他,到他家参加聚会的人逐渐没了。戴维的生母把班送去疗养院,海蕊舍不得他去送死,不久之后去看望他,目睹他在那儿如同怪物般对待的悲惨处境,海蕊于心不忍,把他接回来。

    海蕊把太多精力关注到班的身上,其他孩子和戴维都排斥她,认为是她的错,她把一个怪物带回本是完整的家。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她,戴维和她也不再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想法。

    接回来后海蕊改变了对班的教育方式,班对一个社会无业青年产生依赖,海蕊就拜托这个青年带班出去,领着他就行,她给报酬。这几年里,班上完学之后,青年就把他带走到处玩,班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虽然如母亲能预计的那样,班走上一条不归路,后来他成了社会上的混混,母亲怀疑他跟团伙一起抢劫放火,但母亲已经管不了这么多。

    如果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或许会谴责这个母亲,说她不应该培养出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甚至还会像书中的奶奶一样,说出那还不如让他死在疗养院的话。

    可是班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是一个人,他有他要走的路。有些人不被大众接受,他们做坏事,这个坏的评判标准是从好人的道德观出发。哪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孩子走一条康庄大道,哪个母亲愿意把孩子送往绝路?可是孩子成为好人还是坏人,其实母亲并无法决定,她只需要做到在他年幼时给予爱、抚养和尊重,她就是一个好母亲。

    莱辛的作品语言简洁,但很令人震撼,我没想到她思考到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它正好戳中了我的点。门罗的短篇小说《深洞》里的肯特也是这么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门罗的描写比较隐晦。儿子离家出走许多年,等到母子再次相见,儿子住在贫民区,他有他的信仰,他成了一个边缘人,他们各自都无法说服彼此,但母子之间的冲突是互相尊重的。

    没有出轨,没有家暴,结婚,买房,生育子女,一切都是按照传统走下去的,可是竟然最终他们收获的仍然是支离破碎,是每个人的孤独。

    孩子们是孤独的,他们在年幼时未享受到母亲足够的爱和呵护,母亲把精力都给了班。海蕊是孤独的,自从她生下班,大家都把她当成罪人,特别是当她把班从疗养机构领回来之后,家人都远离了她。戴维是孤独的,他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虽然他在后来实现了事业的满足感,但他却背离了他最初的信念,他也变成了当初他不愿意成为的人。

    孩子们是自私的,但是他们还小,人性本自私。海蕊是无助的,她累了,照顾不到所有。戴维是无辜的,谁也不想自己会有一个异常的孩子。他们想要的幸福终究成了泡影。是否我们从来就是被诅咒的?当我们沾沾自喜地以为靠近幸福,现实却给我们当头一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cg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