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出了N2成绩。不过,你们看到这篇文章应该是几天后了。
没错,就是那个被我念叨了一个学期,也折磨了我一个学期的日语国际能力测试。
查询通知来得突如其然,前几天还和朋友在微信上吐槽了一番出N2成绩时又会是一种煎熬,并且朋友圈必然出现一排带有N2字眼的语句,不管结果怎么样。
吃完了午饭,继续蜷缩回床上看一部韩国的综艺节目,打算把这集看完就去完成今天的list。
等广告的空档,拿起了身旁放着的手机习惯性地刷一遍朋友圈,好巧不巧,第一条就是同班同学在感恩N2过了的消息,接着往下滑,果然连续好几条内容都是在谈论这个话题,还顺带上了查询链接。
我脑子里一边羡慕着心愿达成的同学,一边担心着自己的成绩。那种心脏狂跳的感觉从期末考后还是第一次感受到。
我在那条带有查询通道的内容上停留了好一会,还是果断地把手机屏幕给关了,手机放得远远地,假装自己不知道这件事,又当了一次缩头乌龟。
心不在焉地看了几分钟综艺节目,一咬牙还是拿回了手机,给之前一起谈论的朋友发了微信,说可以查N2成绩了。
我自己都知道这是一句废话,而我真正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在自己说出不敢查结果时,换来对方的一句鼓励,像什么早晚得查的之类的话。其实在我拿起手机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差的就是朋友那临门一脚。
哆哆嗦嗦地输完准考证之类的信息,看到“合格”的两个字,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截了个图退出界面,云淡风轻地跟朋友说“过了”。
记得在被这门考试煎熬的冬日里,我常常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幻想着自己现在的欣喜若狂,可结果并不是如此,只是放下了心而已。但此前的心路历程却是如此复杂,我甚至选择逃避面对还有那么一丝后悔这个决定的开始。
这畏惧的来源其实很简单。
我害怕我投资进去450元的报名费没有回报,我害怕那些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扎在题海里的岁月是白白浪费,我害怕我走了一条弯路,拖慢了我走近那个我想要的未来的进度条。
人一下子变得比孩童时期还要来得脆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Melodie Stacey
❤
上了大学后,愈发觉得自己力不从心的事多了起来,长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增加,连带着做的每个决定,每个尝试,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逐级增加,像没有尽头的正比例函数。
在小学里,一次没考好也无所谓,它影响不了什么,最多是在拿考卷回家签名的时候挨一顿骂。
到了中学,每次的考试都必须得全力以赴,因为不知道它的结果会不会影响评优评先,甚至升学。
而上了大学,所有的成绩还有实践等的经历都和排名,绩点,奖学金挂钩,而它们的同一方向都指向了自己的未来。
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的深度越来越深远,所有的行为处事都变得小心翼翼,甚至畏手畏脚。
我有时候会不禁怀念起以前那段只要睡一觉起来,昨天归昨天,今天我又是一条好汉的日子。
前几天,我在收拾书架,发现原本应该呆在箱子里的一叠厚厚的奖状不知什么时候被家人给挖掘出来放在那儿。这些我曾经引以为傲的纸张在我手里沉甸甸的,我盘腿坐在地上边翻着奖状,边对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为有的,我确实没有了一丝印象。
我已经快忘记曾经那个如此有勇气的自己了。
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就课堂举手发言来说,我迟疑的时间逐渐延长,甚至还没有开始就说服自己放弃。害怕和顾虑的东西变得多了,思考也变得不那么纯粹。
那些裹挟着左右未来的因素,让每一步都哆哆嗦嗦地,生怕踩到雷区。于是人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害怕输。
天地越广大,我却越不知道该怎么飞,连闪动翅膀的尝试都失去了胆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Melodie Stacey❤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那会,一个朋友曾经和我倾诉她的烦恼,隔着屏幕和距离,那种自卑中又透着点不甘心的小情绪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她说:
“我现在超没自信的,感觉哪里都不如别人,感觉身边的人都很优秀。”
我能理解那种感觉,看着旁人像开了挂一样获得无数褒奖和殊荣,而那些对于自己来说即使伸出了手也遥不可及时,在那一瞬间间歇性的踌躇满志偃旗息鼓。
类似的感觉我有有过,经历时,无论上一秒有多开心,心情总会变得烦躁起来。时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转发的一些关于需要投票的候选人的介绍,在浏览的时候,正是页面上写着的那些关于比赛的奖项还有经历的描述让那一瞬间的自己恨不得钻到地洞去。
直到某一次,我看到了一位很优秀的学姐,她的获奖经历上,出现了一个我曾经因为胆小而放弃的赛事,那种如梦初醒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
不是我做不到,而是一开始,我就选择了逃避。
到底什么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标准?不说内在的深层的关于性格品质的东西,在最外层,我们最先看到的其实一个个的数据和现象。
看着别人在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
看着别人在排名中名列前茅。
看着别人在领奖台上骄傲而自信。
……
那些在我们眼中是天之骄子的人并非生来就自带光芒,而是在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称中,在机会面前从来不选择错过,只是本能地去抓住它,义无反顾地为之奔波。
他们并非个个智商高于常人,只不过踏出了那一步,他们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
顾城的《避免》里这样写:“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要知道现世安稳的代价是一事无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Melodie Stacey❤
记得某天刷微博的时候,在@德卡先生的信箱里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很多人能接受“有幸得到的万分之一”,却接受不了“努力过后的可惜”,不是所有的时刻准备着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对等的概率,不幸中的万幸和万幸中的不幸。名称位置的互换构成的命运,区分着我们截然不同的态度。
大家都想抱着侥幸的心理获得意外的财富,把它归结于运气和人品,却对自以为应该得到的东西的丢失而感到委屈,抱怨现实的不公平。
就好像小的时候,我们对老师所说的“付出就会有收获”坚信不已,到后来,我们渐渐地对这种绝对化的说法产生怀疑,甚至在受的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把它完全否定掉。本应绝对的结果有了改变的可能,开始害怕面对结局,害怕“继续努力”。
其实,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时刻准备着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半句话只对了一部分。完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时刻准备着都能立刻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除了勇于尝试,也要知道失败是必不可免的。并且相信收获只是推迟来临了而已,只要是属于你的,它迟早会到的。
优秀的人把所有的精力当筹码,没有谁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赢的一面,以致于我们单纯地认为他们从未输过。
只不过,失败的经历并不能否认他们现在的优秀,而会成为让他们下一次取得成功的资本。而下一次的成功中很显然包含着上一次准备带来的收获,所以,你要输得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Melodie Stacey❤
电影《返老还童》中,身体出现逆生长的本杰明的人生感悟应该会比其他人更深一些,从出生便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的开始却呈现出了要终止的姿态,这个普通人时常对自己曾经的事感到后悔的阶段。
好像也没有什么会来得更糟糕了,连医生都无法预测他能活到什么时候。
无法确定的生命终点让当下的每分每秒都尤其珍贵,即使在别人看起来是个风烛残年的老头,他仍毅然决然地跟着迈克船长出海,并且投身于战争中。
好在等他在容貌成长为二十来岁的青年时和自己曾经倾慕的女子黛西相爱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女儿。然而他却开始担忧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却在向儿童退化时给妻子带来的负担,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在后来,女儿读着他寄来的明信片时,他这样写道:
❤
因为本杰明本身就被判定了是活不长久的人,所有一切对于他来说也少了纠缠不清的羁绊,他能够尽情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总是认为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错过了这次机会,只要再抓住下次就好了,然后就这样与无数次尝试擦肩而过。但那些我们眼中很厉害的人,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是大神级别的,或者说天生运气好。
越长大,越畏手畏脚。
这个现象多多少少都会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现,但差别在于,在这样的小心谨慎过后,优秀的人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和充足的准备去放手一搏,而平庸的人一般不断后退。参与率越高,赢的可能性才能越大。《请回答1988》里,狗焕的哥哥吃了一堆薯片才终于刮到了“再来一包”的卡片。
很多人一生循规蹈矩,生怕一次冒险就毁了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越是一成不变,没有变差的可能,当然也没有更好的概率。
你不要怕输,没有开始,也不会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