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渐暖

作家韩石山在《徐志摩传》中曾写过一段话: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能不能隐隐约约地感到,把徐志摩定型为一个浪漫文人是一种偏差, 把他的成就局限在文艺创作上,不管是诗还是散文,不也是一种明显的亏欠?”
我们往往一提起徐志摩,就自动为他打上“诗人”或散文家的标签,却忽视了他还有大学教授、媒体人、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等身份。
-1-
稍有留心就会发现,徐志摩出国前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所学专业为法学。
当时,他的偶像就是著名政论家梁启超。偶然的一个机会,徐志摩得以拜梁启超为师,这让他暗自开心了好久,就像是小孩子得到了心心念念的糖果一样,眉眼间都是纯真的笑意。
翻开徐志摩早期的政论文,你会发现,字里行间都能找到“梁启超式”,遣词造句精雕细琢,笔锋之间斗志昂扬。
那么,为什么徐志摩崇拜的是梁启超,而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王国维呢?
很显然,他专注于政治。
这是他读大学时,最初的梦想,也是最终的执念。
-2-
1918年,徐志摩赴美学习银行学,主攻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
一战胜利之时,美国人在大街上欢呼庆祝,更是激发了身处异邦的徐志摩的爱国之心。当时,波士顿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建立了“爱国组织国防会”,徐志摩立即应声前往。
这次的波士顿之行,徐志摩不仅加入了国防会,还与吴宓、赵元任、梅光迪等中国留学生建立了亲切友好关系。他们经常会一起谈论国际时事,积极探讨救国之策。
除此之外,徐志摩还参加了美国人组织的陆军训练团,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这是探知美国军人生活、融入政治的有效方法,也是他始终如一的政治需求。
他总是这样为了政治不顾一切,遇到相关的组织就想参与其中,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爱国之士,想要集结众人之力为国家做些什么。
同年,徐志摩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入经济系学习。在这期间,他大量阅读了伏尔泰、罗素等人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3-
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首先进入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学习。
徐志摩的导师是拉斯基,费边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徐志摩经常跟随导师及其夫人,参与各种社会大活动。他自己也曾在文章中写过,跟随导师拉斯基的夫人一起参与英国大选宣传的情况。
他们一大早就到了选区,挨家挨户地敲门游说。大多数人的态度还算友好,表示会考虑支持工党,但也面对着反对派的冷言冷语。
200多户人家依次敲下来,脸上的笑容已经僵硬,可能过程中还掺杂着语言性攻击,过程并没有那么顺畅。如果他不是有足够的政治热情,大概真的坚持不下来。
在这期间,徐志摩还潜心研究了很多文人著作,这也是他真正潜心研究文字的开端。
事实上,徐志摩真正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在回国后的时间里,但他依然一直关心着社会运转和政治生活。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青年运动》等文章,都是徐志摩回国后针对社会时政所作,质量、数量都很可观。
徐志摩一直游走在文学与政治的边缘,政治创造文学,文学辅助政治,两者相比,孰轻孰重,难以说清。
如果按照有效时间来算的话,徐志摩专于政治所占的时间还会更长一些,因为他始终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并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
徐志摩是个诗人,但又不只是个诗人,他更是一位政论家。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二十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