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471/940ea49edf814315.jpg)
图文 | 王學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估计没几个人没读过《木兰辞》的。每当回味儿这篇诗词,过去以家庭为单元织布的场景都会恍若眼前。
很多人见过传统家庭织布机,很多地方还把这东西当稀罕物展出,织布机复杂的构造让人不得不敬佩古人聪明。但织布机上那排整齐波折的经线如何做出来的,估计没几个人能说清楚。
依我看,它的制作过程不亚于织布机本身。
纺花车上棉花制线无须赘述。纺好的线穗再回扯到和纺车类似,但比纺车小的架子上。缠到可操作的度就取下来。一盘盘积攒到一堆,放到做饭的大铁锅里,倒进颜料,煮上一定时间,棉线就染上了颜色。
也有不染的,白线直接做成白布。看过影视剧《大染坊》吧?就是染的这种原始布匹。
染好晾干还得浆。烧稀糊涂加白矾,大盆子里来回折腾。中原地方叫“作”,就是现在不作不会死的“作”。
待线浸透浆糊,再晾晒好就成了。
浆线与我还有件有趣插曲。那年本家大娘收线,晾前先用干净大木棍穿好,绑架两棵树中间。收时可在上面拉、抖、扯、坠。这些是为了线平整松散。
小不点儿的我在旁边玩儿。大娘脑洞大开,找来荆条篮子抱我进去,短棍别住篮芯和线下端。开始扭着篮子打转,直到线劲儿扭不动,“扑楞楞”放了手。篮子里的我一阵眼花缭乱。下来时晕腾腾走不成了路。
浆的环节就是为了让线更结实。如新做好的布鞋底,再涂抹一层桐油防水同理。
染好的线再套回一个像水车,当然比水车小的木制方架子上撑紧,回纺到脸盆架形状的小十字撑上。女人们叫“落儿”。这个十字撑需要很多,布要织得复杂需要一个颜色一个“落儿”,不复杂也要几十个。
经线到此为止才正式开始,前面所有工作都是为这道工序铺垫的。
找一个大好晴天,找一个偌大干净场地,找两个左邻右舍,经线就开始了。
在地上钉下十来个早准备好的,尺把长,一头刻尖,大小适中的木棍。一字排开钉地上。再在相对七八米开外同样这么钉好,一头一个人挂线。算够扯经线的根数在织布机篦子的穿越量,一溜上百个五颜六色的“落儿”按配色置放妥当,再架起头顶高一条绳子。绳子上带有一排铁环,庄户百姓家只能用铁环了,假若皇家大户估计金环银环都不定。一个“落儿”的线头穿一个铁环,集中抓一起,经线这个环节就开幕了。
抓线的先把线头递给跟前的人,这个人接过在地上棍子固定好,“落儿”上一排线“呼噜噜”就动了,头顶花线飞舞,扯线人开始奔波起来。
七八米外的人接到手,挂在和对面人相对应的棍子上,再把折回来的线挂第二根棍子上,一排类推扯挂。线、人,人、线,来来回回,曲折穿梭递进。不一会儿,地上就成一排排花花绿绿,或纯一色的经线条了。
经好,一折折收盘有几十米长。闲时,一头绑在扯动的重物上,手持带豁的薄竹片,一根根穿过即将要上织布机的篦子。织布机后面的大转轴早已卸下来准备好了,千百根经线头绑在转轴原始拉头上。篦子在经线上晃晃荡荡往前梳理,一人在前边拿把大棕毛刷捋顺着,转轴后坐着人慢慢卷着,地上长长的经线拖拽着。庭院温暖的阳光下,一幅百姓生活图景已赫然在目。
和经相对应当然是纬,纬线就是梭子里的线,它俩在织布机上交织就成绢娟布匹了。
古人反复教诲勤俭衣食,且不论种收棉花的艰辛。光是经线上机,可知身上衣来之有多么不易。
《木兰辞》开篇用织布描述木兰叹息,衬托木兰当时若经纬交织的心绪,作者也许还用长线暗寓了她不息的哀愁。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471/b4b4ac0a06940324.jpg)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