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装修,在一堵墙面究竟如何装饰犯难了。裸面还是挂画?裸面用什么材质?挂画,挂油画还是国画?......
我开玩笑地说,与其举棋不定,不如以逸待劳,在墙面装饰上做一回约翰.凯奇吧。
“约翰.凯奇是谁,很有名吗?”当然!
这个约翰·凯奇算是个西方音乐史上很有名的现代音乐家。他是美国洛杉矶人,生于1912年。(好记得很,这一年,中国改国号“中华民国”。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约翰·凯奇遗传了这户英国移民家族卓尔不群且离经叛道的天分。他父亲曾经不容辩驳地提醒他,如果有人说“不能”做什么,这就意味着你该去做什么。他母亲也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我从来不喜欢愉快地生活”。父母的话成了约翰·凯奇一生挥之不去的行事参照,他开始了绚烂多彩而见异思迁的成长。
约翰·凯奇进过大学,读了两年退学了,因为他觉得成为一名作家或许更适合自己。
约翰·凯奇也对建筑表现出十分的兴趣。可是听到“要想当个建筑师,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学”,于是拜拜了。
约翰·凯奇开始热爱野生菌类了,结果吃了嚏根草,差点毒死了自己和朋友,只好把这项爱好作为业余爱好。
约翰·凯奇以为自己终于想明白了,决定在绘画上坚定地走下去,结果经不起大音乐家勋伯格同意免费教他音乐,果断放弃了绘画,转而研习音乐。
两年后,勋伯格痛心疾首地意识到,不仅没有和音感,而且还是个刺儿头的约翰·凯奇永远也写不了表现主义音乐,便对他说“你会遇到一堵墙而你永远也穿不透他。”委婉地劝他放弃音乐。
不可否认,勋伯格对约翰·凯奇有深远影响,但是约翰·凯奇的独特理念与勋伯格的完全相悖,所以,一拍两散。约翰·凯奇撂下一句:“我一辈子都会用我的脑袋撞这堵墙”。言外之意,约翰·凯奇放弃的是勋伯格的作曲思路和方式,准备自己去撞出一条新的大道。
最终,约翰·凯奇成了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并在世界上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主要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
“他有什么精彩的作品,我们听过吗?”这似乎是音乐圈外人(也有许多音乐圈内人)都会提到的一个问题。
约翰·凯奇当然有许多精彩的作品,尤其有一部《4分33秒》让他不同凡响。但是这部作品很难用习惯的“听”来简单评说。先看一下这个三乐章的《4分33秒》:第一乐章,静默,时长30秒;第二乐章,静默,时长2分23秒;第三乐章,静默,时长1分40秒。
谱面上的“静默”触动了所有人,让约翰·凯奇出来解释一下非常有必要。
约翰·凯奇有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哲学思想: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绝对的寂静你是永远听不到的。
《4分33秒》的作曲家毫无事先设计;演奏员不必彩排,唯有听众需要真正集中精力。在任意一个空间的所谓的寂静里,让观众聆听现场偶然的声响。这些声响毫无目的,没有事先准备,发生得极偶然却极熟悉,譬如呼吸、耳鸣、咳嗽、心跳、甚至放屁,(在中国或许还有小孩啼哭、手机来电)。
约翰·凯奇要求音乐创作去接近生活的本身。音乐不能局限于某一种乐器或者一个歌喉发出的声音。任意一位听众都会通过聆听,发现身边的所有声音就是音乐。因此,每一场的《4分33秒》就具有了个体和整体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那是不是中国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吗”?有那么点关系吧。
确凿的事实是,约翰·凯奇深受东方禅宗和老子哲学影响的。只不过,老子以为“希声”,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人们“听之不闻”,无法听到。约翰·凯奇却认为人是能够听到“希声”的,因为没有绝对的“寂静”。
音乐会上,钢琴家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竖起耳朵,闭上眼睛,等着琴声响起。1分钟,没有琴声,剧场克制着;2分钟,没有琴声,剧场偶尔有些声响;3分钟,还是没有琴声,剧场开始骚动......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在各种声响交汇中礼貌地谢幕。这是《4分33秒》演出的实况。
可以断定,如果约翰·凯奇是一位画家,他一定会建议我朋友留一堵白墙面。他的美术哲学思想或许是:美术的最基本元素不是绘制而是想象。绝对的空白你是永远看不到的。
他必然会想到老子还有一句“大象无形”。约翰·凯奇非常认可老子所说的“大象”是有“形”的,却不同意“视之不足见”。
画,就是“象”,就是浓缩的生活,虽包罗万象但可见。如果仅仅用你对生活的理解,把一面白墙抹上具体图案,势必会强迫人们圈定在你的理解里。“大象无形”的“形”是通过心境的感受,而意蕴只可意会不可具象,无法言传。
在没有任何内容的“空白”面前冥想,去体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去觉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岂不是很美妙?若是邀一缕四季入室,或是听两声残更惊心,生活的疏光密影、阴晴圆缺、酸甜苦甘就会常思常新。
“一堵白墙这样做,行得通吗”?不知道。
有个真实的事。一百年前的《4分33秒》在去年被我们一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学生作为期末考试作品上台演奏,结果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打了“0”分。哪怕你是牛人约翰·凯奇的代表作。
朋友家的那堵白墙,若是按约翰·凯奇的哲学理论行事,下场估计也差不多。
呜呼,独特的理念总是走在普通认知之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