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实践出真知”,可是这些后期的践行,实际上是来源于对理论功课的了解,而且是要做到相当的透彻才行。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逐步制定,修改,完善,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就会到达想要的终点。。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打赢这场硬仗,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既然说到这个话题,首先要搞明白国家“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这是在新的时代,新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深刻体会政策的深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
双减政策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重点还是要以我们的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回应关切,再一方面,还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最终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其实这个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好多家长都特别的头疼,互相的探讨对策,交流意见,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学校是不是不管学生了,都没作业了,把责任全都推到家长身上了,这哪里是减负,明明是给家长增加负担了,压力好大呀。”“孩子没作业,我在不管怎么行,必须要加强练习”“没课外辅导班了,学校又不布置作业,一定要给孩子加码,该写的得写,该练的还得练。”这些大多都是一些负面的情绪,家长们在头脑里,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搞懂政策出台的初衷。确实这么做,减掉了作业和课外的负担,可是在某些方面意味着就要提高水平,反而会给孩子一个充足的自由时间,和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双减”背景下,家长和学校的角色都要担当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对孩子负起责任。个人觉得,在学校层次,重点要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四十分钟,可是对于有些老师来说,可能备课内容都没有讲完,就到时间了,没办法,要么是拖堂,占用课间,要么就只能这么匆匆结束了。而有的老师,讲的毫不费力,轻松欢快当中,大家也开心的汲取了新的知识。怎么样能够把大篇幅的文字知识,简短精炼的融合在一起,变成精华所在,在一堂课的时间,高效全部的灌输在孩子们的大脑里?这是需要水平的,也是一个考验,如果这样的话,只要你跟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一遍就足够了,最多也就是回去复习下,是不是很轻松呢?
2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我们都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其实是挺枯燥的,不要说是孩子了,我们大人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同样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结果就会大不相同。照本宣科的勾画知识点,需要死记硬背的年代过去了,新的环境里,需要更加生动有色,严肃活泼的风格,可能孩子们会更加容易接受一点。
3.加强作业的精度。针对于不同的孩子,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天的知识传授完了,作业是最直接的检验。作业不在多,而在于精,关于每个单元知识的考点,难点,易错点,首先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要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关于作业后的反馈,点对点的帮扶,强化,做到完全吃透,不留死角。
4.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要利用有效的时长,合理开展课后辅导,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而且要落到实处,尽好帮助和监督的责任,不要只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挥霍打发自己的时间。要有针对性地学业辅导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家长了,和学校的教育同等重要。孩子下课完回家大概七八点了,基本没有作业了,空余时间变多了。孩子们的自律心不强,这就需要家长们的帮助和指导,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长。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几点:
①学习一点教育理论。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提升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要动不动就起冲突。要学会和孩子谈心,交朋友,了解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还有他的思想动态,以及对于学业和未来的规划。要端正他们的学习观,人生观,将来总是要步入社会的,也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在家里也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要一回家,就拿着个手机,一直不停的刷啊刷,根本不管孩子的学习。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下手机,共同参与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去做到多一些陪伴。比如,可以陪伴他一起学习,陪伴他一起阅读,陪伴他解锁一项新的生活技能等等。
③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的习惯有很多,虽然说是学习的,可能日后也会在生活中用到,其实都是相通的。好的习惯,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试着让他们培养预习,复习,订错,阅读,写日记,劳动,运动…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只要养好了习惯,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了。
④培养兴趣爱好。每个孩子身上其实都有一些没有被发现的闪光点,这些特质,需要你去点燃,这就需要火星了。我们在日常中,就要学会多接触,多去观察,总会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如果加上他专注的学习,不断的发展,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快乐。也许今后慢慢变成了他的个人特长,让人生的路也会变的更加宽广一些。
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真正的做到减负。我相信,这个政策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只有当身上的负担轻了,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才会飞的更高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