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举行了开班典礼,王晋副院长在讲话中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动力,“心有大我,从教报国”,同时,身为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定力,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用持续的阅读与写作搭建成长的阶梯 。
细思之,心中惶然。
外出培训,貌似是一种福利,可以出门换换脑筋,换换环境,有的人甚至可以换换活法,但我明显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现在的培训,不是几年前那种听听讲座就OK,是有一连串的制度和作业来保证培训效果的。
比如:班级团建,破冰行动。
比如:每日体会和反思的梳理上报。
比如:每日美篇简报,制作学习视频。
老师会用这些手段促使你认真听,认真记,最后生成厚厚的研修档案。毕竟每个项目申报都是有国家经费投入的,在检查时,成果有哪些,是重要的考核内容。
再说一个成年人,动辄两三个小时的听课,腰、背都受不了。有的老师还比较体恤学员,会用很多例子来讲解自己的观点,给同学们留下消化理解的时间。有的老师这不管不顾地快节奏输出,一张又一张密密麻麻内容的PPT,放的人眼花缭乱。
更让人头大的是——回家后还有分享的任务。
很幸运,上午的讲座老师河南大学刘先锋教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
PPT只有两三张,全程都在用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说出自己的培训理念。
刘老师时不时用自黑来拉近与学员的距离,给人一种感觉:我们是同行,我们来平等交流看法。
河南教育时报曾刊发过对刘老师的专题报道,题目就是:十年只为一事忙。意指刘老师十年来都在做培训。
在讲课中,刘老师提到自己学历不高,不是博士;职称不高,不是教授;职位不高,不是处长。但他在持续做培训中,感受到了培训师的职业幸福,像足球教练一样,他成为一位位名师的培训老师,成为最知名的“外行”,找到了超越荣誉权力地位的价值感,归属感。
他说:人一辈子总得干点自己自豪的事。
他说:全身心投入一件事里面,别患得患失总被荣誉压弯腰,活得凄凄惨惨;要踏踏实实用成效挺直肩,活得坦坦荡荡。
在他的培训班,走出过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中原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他本人也成为大家口中有情怀,会享受,投身自己爱干的事儿,并能自得其乐的培训师。
他用自己的经历,他用学员的成长故事,燃起了在座各位的热情。三个小时的课程,大家忘记了累,不觉得烦,边听边笑边思索。
讲台上已经快退休的他看上去还不到50岁的年纪,表情自然落落大方,言语间挥洒自如,肢体语言也是无比的舒展。从面相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得不拧巴的人,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用他的话说:我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员就是自己最好的勋章,最大的荣耀。我们能做到的比我们羡慕的更有价值,我们拥有的比我们追逐的更值得羡慕。
诚然,真理往往很枯燥,学习亦是如此。一个人独学的时候肯定比这样的集中培训团体学习的时间要多。
但一场轻松快乐又流畅的培训讲座,还是让人觉得非常愉快,河大行,值了。
笔记记得很少,只有几个关键词留在纸上,他们点亮了我的部分知识盲区,激活了一些神经链路。
整个过程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用心听他的故事,揣摩这些故事表达的内核,仔细还原出刘教授讲座的主题与框架结构。
所有的所有最后凝成一句话:心有所求,必定收获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