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共读吴军的《态度》了,这本书是吴军写给自己上大学和上高中的两个女儿的40封家书编纂而成。
自己的女儿今年也开始了大学的生涯,原来朝夕相处、处处惹人嫌的神兽突然变成了久盼也无音信的大人,于是灵机一动,不如借鉴吴军这本《态度》,给女儿也写上四、五十封家书,一来通过书信这传统的形式给异地的女儿一点安慰,二来也可以用文字系统地整理一下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验。
-1-告别
孩子开启了大学的生活,很多父母也一下子变成了“暂独”家庭。
以前父母跟着孩子屁股后每天嘘寒问暖,虽然高考一年孩子变成了家中的熊猫,父母恨得牙痒痒,但父母更多的还是心疼。
但一转眼,孩子离家去上大学,由或者每晚回家、或者住校一周回家一次,突然变成了寒暑假才能见面,很多父母不能马上适应。
孩子的房间一下空荡荡的,厚厚的辅导书不见了、乱糟糟的床变得干净整洁;父母微信几十句留言也没有一个回复,十几个电话也没人接听,偶尔回个电话或者语音,就是“太忙了、太累了”。
家长群里在转《你和孩子的缘分》:
你和孩子的缘分有多久?
孩子7岁前,家是全部
7岁到13岁,家是晚上
13岁到18岁,家是周末
18岁到23岁,家是寒暑假
23岁以后,家只是春节
你和孩子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
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小时候,离不开妈妈
孩子长大了,妈妈离不开孩子
看着这些文字,不禁眼眶湿润。是啊,孩子就这样突然长大了,背影消失在转弯处,用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而下次再见就是几个月后的寒假了。
所以给女儿写书信,与其说是给女儿的安慰和建议,不如说是给自己伤感、空巢心态的自我疗愈吧。

-2-回忆
还记得自己的大学,那时候没有手机、互联网,也没有BP机,家里也没有固定电话。虽然可以去到邮电局排队打家人工作单位的电话,但高昂的电话费、长长的等候队伍往往让人望而却步。那时最常见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
那时真是车马慢、书信远啊。一封信要走快一个星期,还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但收到书信时的兴奋真得能让人高兴好几天。
每到周日下午就是我们宿舍集体写家书的时间,将各种问候、见闻写成文字,叠成各种形状,装进精心挑选的信封,贴上精美的邮票,骑上自行车到学校门口投进邮筒,而那份期待也随着信飞向对方。之后就开始每天默默数着天数,推测着对方应该收到信了,正在读了,开始回信了;然后又默默数着回信的天数,算着日子差不多了,于是每天路过传达室门口,都大声问有没有自己的信。
收到了信自然满心欢喜,充满期待地去拆开阅读,如果能从信封里看到一两张照片,那更是意外的惊喜。然后就去回信,等回信的回信,周而复始。
那时候,感觉书信是自己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家书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情书让我感受到爱的灼热;友书让我感受到老友的情谊。
希望我的信也能让独在异乡的女儿感受到那种“家书抵万金”的温暖。

-3-总结和梳理
曾看过《傅雷家书》,那是傅雷给自己儿子傅聪的书信,那时傅聪也是走出家门去波兰上大学。最近读到的《态度》这本书,吴军的女儿梦华也是开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大学。
傅雷与吴军写这两本书的家书时年龄应该和我差不多吧,因为都是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大学的时候。
也许到了这个年龄,才体会到突然空巢的失落和伤感;也许到了这个年龄,才觉得有那么多话想给孩子说,但却无从说起或无法再说,即使现代已经有了微信和电话可以随时随地联系到孩子。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文字和书信方式才能让父母们和孩子们畅所欲言吧。
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只有父母到了这个年龄,也就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龄,才对人生有了些略显成熟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孩子,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少掉些坑。
这个年龄之前,做父母的还在历练,无法系统地总结经验;这个年龄之后可能又会略显悲观有点认命。所以这个年龄刚好有些系统的心得、又尚在壮年有些资历成绩,所以父母才最愿意分享给孩子建议吧。

近几年,自己开始系统地读各种书,有关于幸福的、有关于成长的、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生活的,各种书籍加起来也有上百本了吧。
吴军在《态度》一书中将精选的40封家书分为人生哲学、洞察世界、对待金钱、人际关系、有效学习、做人做事六个方面。
也希望借此框架,整理过往读过的书,给大学的女儿写些书信,给女儿一些人生建议,不管是否真知灼见,总是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吧。更重要的是希望女儿能了解我们的经历,多一些和我们沟通,继续像大学前那样,和我们的心在一起,与我们的缘分不断。

【无戒学堂】日更第25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