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理直气壮地高喊着“毕业即失业”,言下之意是告诉所有人,“我找不到工作,但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可以一边唱着高调,一边心安理得地待业、啃老,好像家长欠他们的、国家欠他们的、社会欠他们的,找不到工作是全社会的错。殊不知,他们失业是早就注定了的。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
01
每一个经历了高考的人,都有或多或少亲历者才懂的故事,想必没人愿意从头再来一次,除了落榜或者实力很强又发挥失常之人。
小明在一所普通高校上学,今年大三。高中时,小明妈妈天天跟他说,再坚持一下,上了大学就好了,你想干嘛就干嘛,没人管你。小明高中三年几乎没怎么休息,每当坚持不下去时,就用妈妈的话安慰自己。高考时,小明由于心理负担太重发挥失误,分数刚刚上本科线。填志愿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能上本科决不上专科,哪怕专业差,可是名声好听,至少是个本科;一种认为,这个分数与其勉强读本科、学普通的专业,不如放下身段读个高职高专、选个好就业的专业。
小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听了妈妈的话,填了本科,随便读了一个专业。进了大学,小明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为所欲为了,小明妈妈再也管不着他。没有升学压力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随便混日子就到大三了,听那些毕业生说找工作难,才想起自己其实什么都没学到,不喜欢的专业、不知名的学校、不用功的小明,将来只能做没有竞争力的毕业生。
大学不是保险箱,读了大学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假如小明早就清楚自己的专业、学校没有优势,大学期间好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也不至于临毕业还被就业问题困扰。
时代在变,适应形势发展调整就业需求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过去大学很难考,大学生稀缺,所以国家包分配,根本不用毕业生自己找工作。后来大学扩招,考大学变得很容易,毕业生多似牛毛,就业政策也从双向选择变为自由择业,进大学就考虑择业,才不会被困扰。
屠呦呦说,“不要去追一匹马,把追马的时间用来种草,待来年春天,一大群骏马供你挑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毕业生就业问题,不要去抱怨,用抱怨的时间干点啥吧。
02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有个片段,杜拉拉跟男主角讲了一个笑话:某人去公司应聘,主考官问他,你想进公司哪个部门?答说,我想进董事会。
这让我想起了饼饼的故事。饼饼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文科毕业生,目前已待业三年,他说大学时家里每个月给他两千的生活费,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小微企业做办公室文员,月工资两千,扣了三险、交了房租水电物业费,工资所剩无几,生活水平还不如在学校时好,干了一个月立马辞了职,往后就再也没找工作了。
君君是985高校毕业的法学硕士,参加工作才两年。看到身边的同事都有车有房,他羡慕又嫉妒,就想马上有房有车。嫌工资低,于是跳槽一次又一次,最长的干了半年,最短的不到一个月,满脑子都是怎么赚钱,干什么钱多就干什么,结果一事无成,还天天叹息怀才不遇。
如果说找准了定位才能找到合适工作的话,那么能力就是支撑愿望的基石。苦恼多半来自于想法太多而又付出的太少。要是想一毕业就进500强企业当高管,一毕业就要有房有车,对普通人而言,只能是镜花水月,不是你得到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03
找工作好比看电影,要带着目的去学,带着想法去看。有的人看建军大业,看完就完了。我有一个朋友,看了后觉得演得不好,不明白那些革命先烈奋斗的动力和源泉,现在的青年与他们相比追求过于现实,叶挺的扮演者演得不够正能量与历史颇有出入等等,于是她回头把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再看了一遍,跟身边的朋友讨论,听从朋友的建议,买了一堆相关的书来,比如共产党宣言、乡土中国……因为一部电影,这段时间她全心全意地研究党史。看电影我一般不看剧情介绍,观影完了再去看简介,锻炼自己分析归纳剧情的能力,对照检验。
其实,填志愿就要想到,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以后找什么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也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短板是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思想认识清晰才能少走弯路。感情也是,又要帅又要有钱还是暖男,试问你自己有啥,高富帅凭啥要找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安稳,就别去创业,想发财,就别进体制内。
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最可靠的还是自己。房子会塌,钱会掉,手艺、技术别人抢不去,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提供几条建议,与大家共勉:1.不要浪费大学时光,好好读书。要知道,如果不读研,那将是你人生中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学习的最后时光。毕了业,要工作、生活、养家糊口,再难有那样的心境和环境。2.培养一两样爱好,喝酒打牌之类的不算,以便在工作之余、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消遣、放松。3.树立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认识的观念。打个比方,我喜欢北漂,哪怕蜗居地下室也快乐,不会为买不起房子、天天挤地铁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