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三)

作者: 371f4714903f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22:09 被阅读11次

    三、年馍

    每逢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蒸上足够正月里吃上半月的主食,这里统称为年馍。年馍的种类较多,用料也有所不同,所以加工制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加工,所以我们也乘机饱餐一顿或品尝一些,成为我们腊月里心情激动的主要来源。年馍品种主要有馒头、包子、油糕、摊黄、豆包等,其中:馒头、包子用白面加工,油糕用黄米面加工,摊黄和豆包主要由玉米面加工。除馒头、包子和油糕外,摊黄和豆包均可管饱,成为过年期间的主食。

    摊黄主要是将玉米及少量的小米磨成细面,加水后和成糊状放在热炕头发起酵来。摊黄时,在烧着焦炭的火炉上摆上摊黄的铸铁鏊子,待鏊子加热后,用羊尾巴油在其表面轻轻地擦上一遍,用勺子将发酵后(偶尔放少许糖精)的面糊倒在鏊子上,用专用的刮板转圈摊匀,盖上盖子,用不了几分钟就成品出炉。刚出炉的摊黄绵软筋到、香味扑鼻,里黄外焦、前后对折后放入食筐内冷却。因为温度太高,需稍稍降温后才能食用。摊黄是个慢活,隔一会才能加工一张,遇到我们饥饿的时候,还赶不上我们吃的速度,只能伸着脖子在旁边耐心等待,食量也比平时大了许多。每逢此时,大人们就开玩笑地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加工好的摊黄放在晒面的笸箩里,放在院内凉晒、冷冻着。有时,我们会将摊黄扔到房顶上,隔上一段时间后就因水分蒸发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食用起来酥脆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豆包其实就是在平时的玉米面窝头内包上少量豆馅,豆馅用红小豆煮熟、辗碎并加入少量糖精制作而成。豆馅熬制比较复杂,浸泡多日的红小豆放入锅中慢火煮着,既要熟透还不能开花,豆腥味越来越重,豆子和汤的颜色也渐渐地泛出红色,直至变成深紫色的糊状物即可,用锅铲搅拌、辗压均匀,盛在盆内凉着,用筷头夹着送入口中,豆香的滋味充满口腔,舌头也感觉沙沙的。蒸好的豆包随便食用,是近一个月里的主要食物。前些年观看东北特色的小品时,有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的台词广泛传播。实话实说,豆包还真是干粮,这是不容置疑的,只是在平时很难吃到。

    用白面加工的馍馍、花糕、枣山,因白面稀缺的原因数量不多,只能是品尝而已。白面发酵后,母亲就将白面剂子在面板上揉来揉去,变成蝌蚪形状,最后将尖尖的尾巴用手指头顶入面团内部,呈扁圆状放入蒸笼,升火蒸了起来,熟透后就成为白白胖胖、香甜可口的馍馍,出锅时用筷头醮着食品红色在每个馍馍的顶部点上一个红点,充满了喜气。有时,母亲顺便在我们的眉心也点上一点,我们对着镜子反复端详,心想着自己要能变成馒头该多好呢。加工花糕、枣山时,需要使用刀、剪、梳子、镊子等工具,上面安放着大量的红枣、分层叠压、造型优美,与现今博览会上展出的“花馍”极为相似。油糕加工起来比较麻烦,得用笼屉把糕面慢慢铺洒均匀后蒸熟,闹不好就会夹生,十分的难吃。为此,村里有“三升黄米两座子”的笑话,用以嘲笑某一家的主妇做糕的手艺不佳,干活效率不高。蒸熟的糕面用力揉搓后,拽成一团一团的剂子、揉成饼状、放入滚烫的油锅内煎炸,就成为热腾腾、香喷喷的油糕供人们食用。

    其他的还有麻花、江米条以及现已失传、叫不上名来的奇形怪状的油炸食品,但数量更少、且不是每家、每年都做,一般在供享祖先时使用或作为小孩的零食。从蒸、煮、煎、炸食物时不断散发出的热气中,人们渐渐地闻到了越来越浓的年味,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zd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