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地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尤其是国家推行的“小长假”和高速免费政策,为出行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形成高潮迭起的“黄金周”,也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谓旅游,我认为就是前往陌生的地方去游玩。这也许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但事实确实如此。在一般人看来,旅游目的地必须是风景名胜、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地方。为此,才形成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A级旅游景区。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乡村游、自驾游、特色游已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游人加入进来,形成颇具规模的旅游市场。究其原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旅游方式,充分体现出个人性格、爱好等特点。
说到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是乞今为止人们向往的地方,构成了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有些地方,旅游收入在当地财政收入的占比很重,由此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可是,面对外地人羡慕的目光和溢美之辞,当地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言谈话语间透露出超出人们预料的复杂内容。他们于闲暇之余,不只局限于当地的美景,纷纷前往外地旅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是产生视觉疲劳的原因。古人有云: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当地虽然景色宜人、气候适中,但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地方,就没有一丝新鲜之感,反倒是千篇一律,见怪不怪了。就是外地人,也不可能每次都去同一地方,原因也同样如此。其次是人们欣赏和追求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大千世界、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过去被普遍认为是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因为保持着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样受到人们的垂青,吸引着不明真相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
旅游事业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宣传推介的力度。凭着古人的一首诗词或当地的某个传说、依着人们的口口相传或媒体的推介,使旅游资源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概念”。人们蜂拥而来,寓游于乐,满足自己的好奇之心,寻找着不同于前人般的感受。不过,参观游览之后,有时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有同样经历的游人我想不在少数,可还是前赴后继、乐此不疲,继续行进在“上当受骗”的旅途之中。说到底,都是概念惹得祸。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说景。
从微信朋友圈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们好像不愿呆在家中,每逢周末都会晒出去周边各地旅游的照片。就是个别年长的同事,也是乐在游中。我认识的一位同事,利用周末已将省内各县自驾旅行一遍,现在又开始踏上乡镇旅行的征程,对于他这种执着态度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记得2007年夏季,我与一帮同事乘车长途跋涉,路过某地一处山野景区。看着远处的青山绿水,躺在寂静无比的草滩上,个别人萌生了在此定居生活的念头。虽然只是说说而已,若要真的付诸实施,我看他们不会坚持太久的。就像电影《甲方乙方》中那位前去农村追求刺激的年轻人,蹲在村口期盼着人们早日接他回城。因为,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已使人们散失了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心血来潮只能是一时半会,不可能生根发芽、长期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中。正如小说《围城》中所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不仅有物质的满足,还有心灵的积淀。外面的世界尽管很美,但因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长期生存。如同近年来兴起的北方人去海南置业,过着候鸟般生活一样,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付出很多心血,是普通人经济条件所不能承受的。虽然说如今已进入人员“流动”的时代,但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结还是根深蒂固地铭刻于人们的心里,“谁不说俺家乡好”还将传唱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