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同样的事物,其得出的认知就千差万别。
个人如果要对与此相关的事物,必须做出决定从而采取行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和部署。
不要被舆论和风口带偏了,从而误入并不合适自己发展的路途,徒增烦恼。
这里就以笔者多年来耳闻目睹的几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为例,以此来阐述一下,当个人面临相关的场景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做出决定才是比较客观理智的选择。
Case1:作为个人,是买商品房好?还是囤积现金在自己手里好?
早几年的时候,张丹丹有位同事A的客户B,当时,B客户年龄在五十岁左右,银行账户里有100万现金,B客户很纠结,到底是要用这100万来购买房呢?还是用它来购买A同事推销的公司产品?还是留现金在自己手里?
A同事当然是极力促使B客户能够成交公司的产品,因为B客户的属性是实客户 ,他有100万现金就在他的银行账户里,是可以随时调用的,这比虚客户来得实在。
虚客户他她们对产品再认同,再怎么答应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但如果他她们银行卡里或者相关周转渠道都拿不出一个仔来,那都是虚的。
生意场,就是这么现实。
A同事,作为纵横职场数十年的老油子,她比谁都更精通此理。所以,她也是跟B客户扛上了。
后来,事情的进展,真的很魔幻。
A同事促使B客户成交,B客户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到底是留100万在自己手里?还是用它来买房?还是购买A同事公司推出的产品?
B客户在A同事的各路营销手法和招数都使出来了以后,当时,终究没能够抵挡住A同事的攻势,签定了购买A同事她们公司产品的合同 ,现场扣了款。
但这合同有个犹豫期,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还可以重新选择到底是否购买?
估计B客户终究还是舍不得自己银行账户里的那100万被划拨出去,大约过了十天,B客户反悔了,不愿意买了。
无奈,A同事只得给他办理了退款手续。
经过这事以后,又过了一年还是半年,A同事问B客户,那笔钱买了房没有?B客户说还没有。
于是,A同事又把B客户邀请到了公司,事情的进展,又Copy了上一次的流程:先同意购买产品,并且实时扣了款项。十天左右后,B客户又后悔了,又重新走退款流程。
后来,有时候A同事提到B客户的时候,表情也有点魔幻:“我都追踪了他那么多年,他那时候就说买房,现在房价都长这么大幅度了,他还留着钱在自己手里!也不买公司推出的产品。”
“他如果不那么死守着钱财,无论买哪一样,他都赚大了啊……”。
而当时的张丹丹听了后,觉得自己不便多言,听见了自己消化就行了,瞎掺和不妥。
当时的张丹丹似懂非懂世道,但在市场里,几年滚打下来,摔了个鼻青脸肿,倒是明白了一个理:“要从别人的口袋里,合理合法的去抠钱出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候,甚至难于上青天呐!”
Case2: 是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论?
Case3:是争取在编制内?还是自谋出路?
这几个观点,都是正、反方争论了多年的老话题。并且,依然在演绎着由于不同的观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归宿。
![](https://img.haomeiwen.com/i5298497/bdb68cb6ee9484be.jpg)
简书首发,尊重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