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国藩的“成事法则”是可以聚焦在“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上的。其“大处着眼”源自宋代陆九渊的“立乎其大”,“小处下手”则取自同样宋代朱熹的“铢积寸累”。对此,我的一个思考是:人的思想若为丰厚,是必须要讲究源泉的,正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此,我又联想到一对范畴:继承和发展。一般而言,为什么个人的发展力不强,或者欠缺呢?根因只有一个——继承不足。曾公有了对陆朱思想的继承,因而“化用”为自己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是很能启迪我们心智的。
【2】
“大处着眼”在今天的做事成事上就是一个“大局观”问题,或是“雄心壮志”问题,似乎不用作广泛讨论——一般过日子,讲究这样的“大”似乎也会让人生厌的。但“铢积寸累”就完全不同了,无论生活于社会的哪个层次,这个问题都不能回避,特别具有普世性。我喜欢朱子的学说,尤其钟情于“铢积寸累”的思想与作为,故而就不能不对此一抒心怀。
【3】
在“铢积寸累”上,是强调“工夫”和“功夫”两个概念的。汉语词汇语义丰富,但在区别“工夫”和“功夫”两个概念时,我却愿意将“工夫”标定在“时间”的含义上,“功夫”取义为“能力”。因而,“铢积寸累”就有了双重旨趣——肯在点滴时间上下工夫,善于长时间累积,并由之形成这样的功夫——能力。或者说,“铢积寸累”既是态度,也是行为,更是能力。由此,做事成事的根本逻辑就是“铢积寸累”。也由此,提问自己人生的“考题”即呈现了:
每一天是铢积寸累的一天,还是习惯性行为的一天?
每一天是铢积寸累智慧、素质和能力的一天吗?特别在自觉性的态度、思想和作为上。
铢积寸累,也即聚沙成塔,积腋成裘,水滴石穿。将其作为“能力”概念审视时,这种能力最是“看家本领”,也是最日常的本事。个人或自己在这个“能力”上,怎样水平呢?
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形态,该是把这样的问题回答好,便可明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