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一前后(阳历8月7-9日)。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朝时,宫里在立秋有一个习俗,就是将种植在盆内的梧桐树搬入大殿,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启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除了落叶,还有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暑气未尽而千百种虫已经感应到清气,在最后的夏夜“飞光千点”,发出鼎沸虫声。
寒气将至未至的初秋,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就此来临了。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北国的秋最好,银杏渐黄,黄栌满树叶片的红,天空真正的万里无云。枣子、柿子、葡萄,在街头巷尾渐渐熟坠,一点点感受收成的喜悦。
北方还有“咬秋”习俗,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将秋咬住,表示酷暑的结束。但清秋短暂,再过不久又有尘沙灰土,以致于这短暂的佳日更显珍贵。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南国的秋则来得缓慢,需要细心体会:二十四桥的明月夜,让人身心清凉;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最好不期而遇;各处的残荷,雨声里意境尤佳。
这是诗词最多的季节,美丽、细腻而又幽愁暗生,所谓诗意,大概就是如此。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清代在立秋这一天,会悬称称人,和立夏所称之数对比,如果体重轻了,今年夏天则为“苦夏”,人在盛暑往往食欲不佳,凉风一起,是时候补回些斤两。
而秋风一来,胃口又开,就要“贴秋膘”。立秋“贴秋膘”的说法来源清代《京都风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
比起诗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论季节更替,都要用吃来感受这一切。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秋天的味道,就是烤肉香。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农谚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下午立了秋,热死老丫头;晚上立了秋,热死老黄牛。”今天立秋的时间是15:39:58,根据这个时间判断,今年秋天应该还是会很热。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你们今天都会吃些什么,可以给我留言啊。喜欢我的画的给我点赞吧。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