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650363d466724274.jpg)
自从有人发现了茶,中国人就再也离不开它。这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就像我们少不了吃饭睡觉。
在茶成为饮品流行以前,我相信老祖宗们也不是世世代代喝白水过活的。白水喝腻的时候,他们自然知道花心思动脑筋去琢磨,尝试往水里添加各种东西,以改变那种“淡得出鸟”的口感。只是很偶然的机会,有人加了几片后来被称为茶叶的树叶。
![](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e3f85450b0e03b58.gif)
茶叶一经普及,随着这种尝试和琢磨继续深入,茶也就开始变得花样百出,而吃茶或者喝茶,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开门七件事之一。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里,前六件自始至终都不失烟火气,文人雅士既离不了,又见不得,生怕沾染上身,独有最末一件——茶,让他们集体爱不释手。
于是,七手八脚,众人拾柴火焰高,硬生生把茶包装成了具有阳春白雪气质的头牌“网红”。村姑被打造成网红,一方面说明她有潜质可开发,另一方面说明她有商业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1e390eb74a56cc36.gif)
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一方的人便喝相应的茶。条件允许的时候,换个口味尝尝鲜,也是可以的。白茶黑茶绿茶红茶乌龙茶,从中选择一两款最适合自己口味和身体的,也未偿不可,但如果硬要因此品个贵贱高下,硬要非怎样怎样不可,那就是“作”了。
至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品茶为业,以包装茶和茶事挖掘利润为生,大肆鼓吹所谓的茶道,把自己那点皮毛讲究上升到革新茶文化的高度,就实在可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a7f7c44afe01cb4b.gif)
曾经遇到类似的人物,摆一副茶道大师的谱,大谈特谈喝茶的种种道道,包括泡什么茶用什么器皿,手上的动作要怎么讲究,倒茶时茶壶要在哪种高度,壶嘴点几下等等,种种繁文缛节,罄竹难书,其实对于喝茶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卵用”,经他的贵手泡出来的茶,委实喝不出非同一般的口感。
再有一高人,以讲授茶道花道为业,每每喝到一款茶时,便说她脑海里会出现那颗茶树生长的画面。这种“通感”的本领,说得厉害了,可以通灵;说得难听了,其实是胡思乱想。即使同一泡的小撮茶叶,也不尽可能来自同一棵茶树,甚至可能来自不同的山头。这一点,茶农都知道,但大师非要自作多情,喝着茶水却非要跟茶树茶山扯上关系。
真正的大师,其实是从来不讲究这些毫无意义的“务虚”。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从谂禅师的修为,他对所有的困惑,都送以三个字——吃茶去。对于这源汁源味来自生活的三个字,后世解读层出不穷,其实都未能参透从谂的禅机,属多此一举。如果非要解释得再通俗明白些,不如就是赵朴初先生所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们流行动辄大谈禅茶与茶道,其实,禅不是谈出来的,道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靠你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悟出来的,否则听了一席废话,喝了满肚子寡水,上完厕所也就一切清零。
凡事回到最初的本质,就是最大的学问。吃茶也一样,不管你是习惯叫喝茶,还是饮茶,不管你是坐在江南的茶馆里听着昆曲品茗问道,还是混在四川茶馆里就着怪味胡豆消遣豪饮,茶水经你的胃肠滋润你身体和灵魂,这本身就是茶道。忘了那些莫须有的讲究和不切实际的忽悠,你就是得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635d5432f6f8a343.gif)
无相喝茶,一大盅一大缸的能喝,铺上茶席熏上檀香做足了功夫的,也能喝,唯独听不得有人从旁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所谓茶里有乾坤,茶里有文章,乾坤在哪?在自己心里,跟别人的口水无关;文章在哪?在自己的体悟,跟表面上那些讲究无关。
喝自己的茶,让别人说去吧!吃茶这件事,原本这样简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7079025/fc6d4d176221ea8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