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啊?忘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啊?忘了!

作者: 慕乘风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1:45 被阅读3283次
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在历尽了两百多年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被同样是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李自成敲响了丧钟。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上的老外脖子上,用一条三尺白绫终结了自己的一生。他临死前的遗书中写到: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汉人王朝的皇帝。且位期间勤于政务,铲除阉党,六下罪己诏,生活节俭。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

崇祯帝是整个明朝历史上少有的靠谱皇帝。国家的灭亡是因为实在积重难返,不能怪我们陛下!况且以身殉国,这是多大的勇气啊!整个大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之外,我们崇祯大帝就是最合格的君主了。

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有误的。大明的亡国,崇祯作为国家元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明末景象

可惜的是崇祯帝致死都没能明白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而是用一句“诸臣误朕”将责任都推到了臣子们的身上。他曾在亡国之前还有过另外一段话: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奸臣和党争确实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因素,然而这些元素并不是只存在于崇祯一朝。只是缺乏领导能力的崇祯丧失了对于朝廷和臣子的掌控力。早在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其实满朝文武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想好该如何投降了。

那么崇祯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他是如何完美的避过了大明中兴的机会,并且将其带向灭亡?让我们从他登基的那一年开始讲。

公元1627年,大明朝已经被前面的几个皇帝玩的千疮百孔。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在另一个世界,他终于可以安心的成为一个优秀的木匠,再也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心。而此时的朝政依旧由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一手把控。

在暗流涌动之中,年仅十七岁的朱由检登上了皇位。这个少年对于当时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表现出了如同他哥哥天启皇帝一般的信任。我们不难想象,在面对这个完全掌握了宫廷与朝堂的大太监之时,朱由检内心那深深的忌惮。

然而年纪轻轻的崇祯皇帝,在此时就展现出了自己颇为出色的权术手段。在登基初期率先示弱,以麻痹魏忠贤。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剪除其在宫中羽翼客巴巴(魏忠贤的对食夫妻),军中死党崔呈秀。很快又以十大罪状将其贬至凤阳守灵。惊惧交加的魏忠贤,心知自己早已经没有了生路,不得已之下,便在途中畏罪自杀。

崇祯帝覆灭魏忠贤及其核心党羽,总共只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明内相“九千九百岁”,仿佛只是上天和魏忠贤开的一个玩笑。朱由检的这一波操作,可以被称得上为雷霆手段。翻手之间诛灭阉党,肃清朝政,也成为了其重要功绩之一。

其实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功绩,诛灭阉党对于崇祯来说,是一场权力斗争中的胜利。对于当时的朝廷而言,是一次大范围重新洗牌。别管魏忠贤是“九千岁”还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差的那一岁,他永远也别想补上。他毕竟是个太监,明朝太监的所有权力都是来自于皇权,魏忠贤也不例外,他的所有权力都是来自于那位已经死去的天启皇帝。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张简易的明朝权力图形:

明朝高层政治权力图

在明朝的中后期,太监和内阁基本是处于一种相互牵制的平衡形态。全国所有大大小小的事物汇集之后,内阁会拥有“票拟”权。而太监们,则是拥有“批红”的权力。外朝拥有文武百官,那么太监们就有东厂和锦衣卫这样监督百官的特务机构。再下面地方上有巡抚和总督,相对也会有镇守太监。所谓阉党的出现,就是由太监代替皇帝去结交百官,培植心腹。更近一步的压制朝廷内部的文官势力。

伪君子和宦官

太监都是皇帝的家奴,他们所谓的权力其实都是来自于皇帝本人,所以对主子的忠心基本都是绝对的。即便是魏忠贤,对于热爱木匠活的天启皇帝,也很忠诚。他是恨不得天启皇帝能够真的“万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自己的权力。然而天启的驾崩使得他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因此不得不想办法来压制崇祯。可是崇祯并不是一个小孩子,他坐稳了帝位之后诛杀魏忠贤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一如当年的朱厚照杀刘瑾一般,一道圣旨足矣。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三国演义》

崇祯帝诛杀魏忠贤以及剿灭阉党其实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不放心大部分的权力都掌握在哥哥(天启皇帝)的奴才手中。可是他最大的错误是,诛杀了魏忠贤之后,并没有扶持一个自己的魏忠贤出来。而是让东林党乘机获取了更大的利益,这一点无疑是打破了当时的政治平衡。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大明王朝1566》

那些脏事和烂事总是要有人去干的,皇帝所需要做的是在其中掌握一个平衡,嘉靖帝会以家奴治天下,拉拢一派文官来打压另外一块。天启皇帝虽然热爱木工艺术,可人家也不是傻子,是傻子的话根本就做不到这个位置。魏忠贤只不过是朱由校养的一条恶犬而已,必要的时候利用残暴手段打压和牵制那些个文官大臣。崇祯帝在后期也发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势以及快逐渐将自己架空,所以不得不采取了频繁换相的骚操作。然而一朝“五十相”也不能改变什么,失去的权力再难取回。从迁都南京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南京故宫复原图

当李自成的大军直逼京城的时候,崇祯帝是否真的就直接准备去“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难道就不想迁都南京以避其锋芒?

想,崇祯比谁都想!南京城内宫殿与六部等行政机构具在,且江南一地少有兵事,无比富庶。可以说是此时最好的退路。可是这时候迁都与否并不是皇帝一句话就既可以定夺的事情,崇祯帝亦不想背下舍弃半壁江山的骂名,所以不得不从内阁中找一位拥有足够分量的臣子来提出这个建议。于是不得不找来内阁首辅陈演为其背锅。结果人家阳奉阴违,在议会上绝口不提迁都,崇祯虽怒,亦无可奈何。

其实陈演的心理状态不难揣摩,因为他明白,自己若是提了迁都之策就一定会成为千古罪人,如果情况不妙,他就会和陈新甲一样成为崇祯的替罪羔羊。

陈新甲是个好同志,万里三十六年的举人,是明朝少有的文人将才,在边疆多年,通晓兵事,才干非凡,于崇祯十三年升至兵部尚书。曾启用了傅宗龙,孙传庭等名将,又与宫内宦官联系紧密,可以说得上是崇祯帝的心腹之臣。

崇祯年间的大明朝可以说的上是内有李自成等流寇作乱,外有满清八旗军虎视眈眈。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此时先集中力量平定一方才是最好的方略。李自成本身就是反贼,且其在国内北方肆掠,与其议和是不可能的!因此崇祯帝在南北交困的情况下只能秘授陈新甲与满清议和。

当事情败露之后,面对着文官们的责难,崇祯帝再次使出了甩锅大法。表示朕什么都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陈新甲干的。以私款辱国等罪名,将陈新甲处斩。

陈新甲一死,议和再无人敢提,大明朝再南北交困之中再难走出。

崇祯帝可以说得上是一名极度差劲的领导,刚愎自用的同时却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常常需要手底下的臣子为自己背锅。这让满朝文武亦对这个老板也十分不满。即便是李自成打进来,也不过是改朝换代,自己投效之后任然不失封官之位,毕竟还有南边的半个大明需要用到自己这些人去劝降。治理天下依旧还是要用这些个士大夫,何必要跟着你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皇帝一条路走到黑?

崇祯一朝总共干掉了七个兵部尚书,其中五位都是碰上战争失利之后被崇祯弄死,甚至还有两个是自己服毒自杀的。这样的老板,实在是让人不想伺候。也难怪李自成一入城,文武百官们大多都直接选择了投降换老板。

袁崇焕像

而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中死的最惨的,大概就是袁崇焕了。死于凌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千刀万剐。关于崇祯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袁崇焕的罪状:

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其实这些罪状之中有一半是不成立的,另外一半则是罪不至死。比如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当时清兵至北京城下,本就是袁崇焕带兵驱逐了皇太极的八旗军。潜携喇嘛入城这一条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历史上袁崇焕当时几次申请入城修整军队都是被崇祯直接拒绝的,无可奈何之下一路都是拖着疲惫之师和皇太极作战。就连袁崇焕自己进北京城见崇祯帝都是坐在箩筐里面的。而市米资盗,和斩杀毛文龙这两条也是罪不至死。崇祯帝之所以杀袁崇焕,多半是因为其生性多疑,不愿再将一系列重权托付于人,当然,这其中少不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明史》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袁崇焕之死,是冤死。其人虽狂,但并无反心。崇祯帝的多疑之心,让他不顾一切的杀死了驻守边疆的重臣,使得大明错失了中兴的机会。最后连清朝人都看不下去了,最终在一百多年后为这位炮轰了自己开国太祖的名将平反。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袁崇焕遗言

袁崇焕死后大明朝确实依旧由勇将,至于是否还保留着忠魂就很难确定了?至少吴三桂就没有,我们不难猜想。崇祯帝下令吴三桂勤王的时候,他是否也会因为想起了昔日退兵之后却惨死的袁大帅,而推脱不去?也许他还想到了孙传庭。

孙传庭

孙传庭之于李自成,更胜于袁崇焕之于努尔哈赤。袁崇焕一炮刚好轰到满清金帐,或许还带着一点运气成分。而孙传庭则是硬生生的将李自成的大军打的只剩下十几骑仓皇逃窜,一度将这位闯王殿下逼得差点抹脖子自尽。这位大功臣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是被崇祯贬为平民下狱。

当李自成又再度壮大之后,我们的崇祯大帝才终于又想起了孙传庭同志。赶紧将其从牢中放出来,让其领军去再灭李自成。孙传庭悲哀的发现,自己入狱的这段时间,李自成早就已经练到了顶级,远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他不得不重新操练起已经不成型的大明军队,希望能够以逸待劳,在李自成打来之前积攒更多的实力。

崇祯大帝一看,孙传庭你不是很能打吗?停在那里干嘛?连续不断地下圣旨催促其出兵。孙传庭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带着操练了一半的军队前去和李自成死磕,结果当然没打赢,不得不退守潼关。

崇祯大帝一看,你丫守那干嘛,继续出去和李自成打啊,孙传庭你不是能打吗?这让京中的文官集团都看不下去了,赶紧阻止道,陛下你就别秀操作了,孙传庭手里已经是大明最后的精锐了。崇祯大帝当然不听,孙传庭无奈之下只有再次出兵,最终战死沙场。

崇祯大帝一看,孙传庭你不是很能打吗?怎么死了?一定是骗朕!这个锅朕不背。于是他又将锅甩给了已经战死的孙传庭,认为他是炸死逃跑,没有给与任何追赠。这让天下臣子与将军们,如何能不寒心。

崇祯帝确实是大明少有的勤奋君主,但是他的勤奋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好比一个企业的老板,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可是他依旧处理不好企业内部的问题,无法挽救正在走向倒闭的事实。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没有领导能力,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已经有了缺陷。每当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又只会推卸责任,这一点致死都未改变。从“诸臣误我”这句话就可看出。

朱由检的性格特点简要概述如下:刚愎自用,赏罚不明,优柔寡断,高度个人理想主义。面对这样一个领导力极差的老板,底下的大臣们如何能没有想法?所以当崇祯帝吊死之后,百官大多都直接选择了投降。大明的亡国,我们可以确定两点,第一,臣子负有次要责任。第二,作为君主的崇祯则是应该拥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陈雨生Kevin:关于清朝为袁崇焕平反,我更倾向于清朝通过培养这么一位民族英雄来抹黑崇祯,从而为自己王朝的建立找到一个民族支持,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你陪伴多年的小SIR:赞同,鞑清可是对袁恨之入骨,从入关之后的各种惨绝人寰的行为来看,平反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出于政治目的。
  • 娟娟新月:👍👍👍

本文标题: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啊?忘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r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