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六讲》读后感

作者: 粉饰依然 | 来源:发表于2017-08-27 23:32 被阅读252次
    《 孤独六讲》读后感

    蒋勋的书知识太多,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很享受也很遭罪,脑子得不停的转啊转啊,生怕不能理解。

    孤独一直被我们理解为不好的字眼,是悲悯、哀伤、同情的代名词。谁也不会成天嚷着“我很孤独”。我能很深的体会这个词是在我搬到我现在住的房子后。当不再有合租的同伴的吵闹声,连呼吸都能听见,我焦躁的在屋里来回踱步,不知如何自处,是的,我从来没有自己一个人呆过,当时才体会到孤独的滋味。为了掩盖孤独的感觉,开始向外寻找刺激,旅游,看电影,看电视,当旅游回来,按着遥控器把台挨个换个遍之后,却觉得还是空落落的,直到一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些年我失去了自我,外界的刺激并不能弥补这种孤独感。后来慢慢开始向内探索自己,享受与自己在一起的时光。就像这本书说的孤独并不是贬义,孤独的核心是与自己在一起。

    我们从小就会收到约束,大人会规定我们要如何如何,不要特立独行,一旦你另类了就会遭受大家的议论。你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就得被别人说你孤僻,大家的嘴仿佛天生就是那么恶毒,现在看了蒋勋说是儒家思想造成的群体文化,“礼教可以吃人”,一个男人说女人不知廉耻就会变成一群男人说,最后能导致女人被浸猪笼而死。鲁迅的《药》中的血馒头也是群体文化的体现。文化压抑使得婚礼丧礼变成了表演,我亲眼见到刚还痛哭流涕的大婶转眼就到后厨相安无事的吃起了饭,果真是表演。阮籍丧礼上不哭被说成是不孝顺,过后吐血又有谁知,道德情操不是表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出现了一批新型人类—“低头族”,走到哪里眼睛始终不离手机。有一个笑话讲的老婆做好饭了喊“开饭了”,家里人没人动,无奈,在微信群里喊了一声“吃饭了”,大家马上坐到了饭桌上。虽说夸张,也反应了现在的现象,没人听。看看现在的夫妻吵架,老婆总在抱怨你都不理解我啊,我这么辛苦为了这个家,你应该能听懂我的心事啊,就是这种期待使得误会产生,对方觉得我说的你应该能听懂啊,其实现在有多少人在听啊。倒是语言不通的夫妻俩过的很幸福呢。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谨言慎行,语文课上有同意标准答案,导致我们喜欢等待老师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找答案。语言的孤独就是这种无颠覆性的思维,我们的脑袋被模式化了,犹如一谭死水。就像鹦鹉学舌,它只是把舌头放在某个部位模仿出来一摸一样的声音,是假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是沟通的开始,不以模仿开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才是语言的本质。

    蒋勋认为革命是出于一腔热血的激情,革命者是诗人,是用生命在写诗。他们的青春公式是嘉年华似的,出门前还在琢磨要穿什么衣服去游行。他们属于乌托邦国度,激情澎湃的完成着现实无法完成的革命,为世人留下嘲笑的把柄。革命一旦成功之后就不在是诗,大家就会在意自己的决定拿不拿得出手,能不能落实,务实的很。其实真正困难的是道德革命、礼教革命,如《史记》中的卓文君新寡之后碰到心仪的人,那个吐沫星子淹死人的年代她竟然选择追求幸福,被父亲阻止威胁后,放弃所有,与父亲卓王孙决裂,毅然决然改嫁,这得跌破多少人眼镜啊!秋瑾也是道德革命代表,丈夫爱她送她去留学,谁想学成归来,思想颠覆,丈夫再也跟不上她的想法,她竟然提出离婚,搁在现在也得被人说忘恩负义呢。

    远古时代会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争权夺利、抢地盘,后来人们为了证明越来越文明便把暴力藏起来,用脑子斗来斗去。就像《赛德克.巴莱》中一郎、二朗是赛德克人,从小受日本文明教育,学历很高,当被问“你死后是进日本神社还是祖灵的家?”他们难以抉择,无法在野蛮和文明之间选一个放弃,他们渴望文明,又无法斩断暴力的根。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暴力倾向,只是伪装成另一种感情,不曾被人识破。如我们喜欢看马戏团表演,斗牛,越惊险刺激观众掌声越多,还有些残酷戏剧、绘画,现在叫暴力美学,是人性的不同向度。暴力美学在战场杀敌是合法的,被叫做英勇,就如《战狼2》中冷锋大战变态坏人,只能叫人拍案叫绝,直称“打得好”;要是在街上扫射就是不合法的,叫变态,遭人唾弃。所以为了满足大家的暴力,就得转换成其它的形式如赛车、暴力电影、暴力表演等,巴黎就有特别规划的青少年专用空间。暴力不是单纯的动作,是人性复杂的思考。

    思维孤独是人类最大的孤独。我们从小被教育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任何发散思维都被pass,导致我们思维被简化,直奔结论而去,任何的思辨都无意义,久而久之,我们被教育成听话的小孩,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思维孤独来源于鸿沟,族群之间or同年纪不同领域的人,说着驴唇不对马嘴的话时是最孤独的,每个人都觉得他吐露了心声,你怎么能不懂呢?所以思维的起点是对一件事情的“共识”,无论是角度不同还是焦点不同都是基于这一件事情,各自抒发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哲学的起点就是怀疑,怀疑产生思辨,一旦你认为理所当然就是一种暴力,如最近大热的伤医事件,难道他们不是认为医生护士就该听他们摆布,认为他们任何一个要求都是理所当然才会大打出手的吗?不知是谁给他们灌输的思想?是媒体吗?那媒体又是仗着谁的腰杆呢?时尚潮流也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流行的元素都有其原因,不妨多问个为什么?放下你原有的审美标准,放下“成见”,检视你的思维,不要总是说我小时候流行什么什么,现在的歌像狼嚎,那是你的审美一直活在过去,你不放下就不会有新的思辨进来。

    伦理是一种分类,合理的分类,按性别、年龄、不同族群或者分成父亲、母亲、丈夫、妻子;按道德预设范围内的叫伦理,范围外的叫乱伦。伦理必渡的难关是父子伦,《封神榜》中教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才有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我们从小也是被教育要孝顺,百善孝为先,媳妇和妈掉水里了先救哪个也是儿子的大难题。父亲偷羊被儿子告,在道德和法律之间,你关心哪个,个人斟酌,确定了自己的伦理定位就完成什么生命定位。伦理到底是保护还是牢笼?一旦习惯伦理规范,就陷入一种可怕的伦理孤独,母亲不能忍受父亲,不停的抱怨,等你说出离婚时她便大骂你不孝,怎么能让父母离婚呢?现在的婆媳关系也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貌合神离的夫妻睡在一张床上,其实对另一半来说已是一种失踪,心理上的失踪。好多父母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丧失了自我,也是一种伦理孤独。依靠不等于依赖,只有自己是独立的,伦理才是健全的。打开自己的抽屉,多多面对自己,减少偷窥别人,把传统固定伦理打破重整才能找回自己,活得精彩。

    愿我们不在被孤独所困,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相处好,才能与别人相处好!

    《 孤独六讲》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孤独六讲》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tw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