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简单翻译下:成为事物后,没有什么不有送,没有什么不相迎;没有什么不会毁灭,也没有什么不能做成。这种道行叫做撄宁。撄宁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能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简单翻译下:南伯子葵就问“你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回答“我从副墨(文字)那里听到的,副墨从洛诵(背诵)那里听到的,洛诵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
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廖,参廖闻之疑始。
简单翻译下: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开始。”
【谈心得】
讲完悟道的七个境界,庄子还借女偊之口阐明了悟道的具体方法。首先明确了悟道的目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撄宁”,撄宁的本意就是说在忙忙碌碌的纷乱中永远可以保持宁静,这和佛家讲的“一切随缘、诸事皆菩提”的心法如出一辙。
达到撄宁的状态,就可以“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毁灭、成功,都一视平等,顺境也不喜,逆境也不悲,没有什么需要害怕的、没有什么需要躲避的、没有需要执取的,一切缘聚而生,缘散而灭!
接着女偊具体论述了悟道的方法和传承,“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廖,参廖闻之疑始。”
这段问题用现代语言看很不好理解,读起来就像一个循环,总共有九个步骤,第一个“副墨之子”,这里的墨应该指的就是文字,女偊说她是从副墨之子那里闻道的,实际上就是说修道的第一步要重视文字,从读书入手。
第二个“洛诵之孙”,所谓“洛诵”,就是反复诵读,先贤前辈的经典文字都是带有高能量的,对于悟道自然有莫大的效用。“副墨之子”、“洛诵之孙”的提法也是在强调要借鉴前辈悟道的心得。
第三个“瞻明”,“瞻明”就是目视明晰,深刻理解经典文字,把其中蕴含的理融会贯通,彻底搞明白,这也是读经、诵读后需要深入思考的。
第四个“聂许”,“聂”的字面意思是附在耳边小声说话,“许”是心许,“聂许”就是说要聆听前辈高人的耳提面,你得在心里认真体会,以心相印。
第五个“需役”,需要勤行不怠的去实证,把学到的、悟到的都应用起来,否则经是经,我是我,离悟道就更远了,这个心学大师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非常相似。
第六个“於讴”,就是吟咏讴歌的意思,有了切实的体会,总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可以表达出来,或者跟同道中人切磋一下,把自己的领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七个“玄冥”,“玄冥”字面上看是深远虚寂的意思,代表的是一种高渺、旷远的境界,距离真正的道也就一步之遥了,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正是这一步骤的标注。
第八个“参寥”。高旷寥远的“参寥”和佛家讲究的“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无”和佛学的“空”,甚至儒家的“心外无物”,都是悟道之后、找到真我的最高境界。
第九个“疑始”,又回到了迷茫而无所本的开始,这个“始”,即使悟道循环的结束,又是修行循环的起点,也就是道家经典《道德经》里“无,名天地之始”的那个“始”,这个悟道、修行的循环至此才算圆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