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若需刊登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我将建造一道大堤
穿过那生死轮回的长河
让众生迅速渡过以到达幸福之都
我自己也将渡到彼岸 并将沉溺者也带过此河
啊,我已克制了我自己 将使任性的人也能克己
我自己也得到安乐 将使胆怯的人也得到慰藉
我自己已被唤醒 将唤醒别的沉睡的人
我自己已做到冷静 将使内心焦灼的人也得到平静
我已得到解放 要解除被束缚者的桎梏
我自身安静 并将在美善的教旨指引下
使人间憎恨归于平息
—— 阿隆悉都王
魔都,走出虹桥机场,坐在出租车上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回想在缅甸的所见所闻,宛若时空穿越,不知今夕何夕。虽然只有短短9日,但此行有无数感想与感动。或许,只能待记忆慢慢自行沉淀。于是,诞生了这篇游记。
缘起
佛讲因缘,与缅甸的这次邂逅,许是冥冥之中的因缘~在律所采用最不靠谱的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年度旅行目的地的时候,缅甸竟然有如佛助,力压我心仪的土耳其。(⊙﹏⊙)b
所以最初我的内心其实是抗拒的。但不曾想到的是,短短的9天旅行,却让缅甸成为我走过的十几个国家中最特别、最难忘的国家之一。
无论你看过多少书,听过多少故事,展开过多少遐想,你都远远想象不出它的真实模样。只有当你的双脚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呼吸着它的空气,亲眼看过它的日出日落之后,才能揭开它的面纱,才能感受和触摸到它的质朴和神秘的美。那些掩映在烟云虚实之间古老的万千佛塔寺庙、浓厚的佛教文化和美得令人屏息的晨与昏,无一不令人沉醉。
然而此行最打动我的,并非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缅甸人的淳朴善良。我从没有在任何国家体会到这种发自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这是一个全民虔诚信仰佛教的国度,一代代人从小在这种环境里成长,佛教的理念对他们而言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在这个物质并不富足的国度安然过着燃灯礼佛的恬淡生活。
路上遇到的行人大都温和有礼,无意中目光对上之后,对方都会微笑着打招呼。那些在佛塔外热心给予你帮助后再向你推销的小摊贩,你若不感兴趣,只需微笑摇头,他们也绝不会因此而生气。
走在缅甸,你依然随处可见“最不发达国家”的种种特征。唯独在人性的质朴善良上,缅甸几乎可以位列世界前茅。我们总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似乎只有富裕了才能追求更“奢侈”的道德、良心、秩序。然而,缅甸却似乎是一个反例。在社会学上,缅甸可能会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样本,可以用来反思消费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浪潮下我们失去的那些传统和美好。
还有一点深有感触的,是缅甸对历史和传统文化全面而鲜活的保留。在很多方面,它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无论衣食住行,当今缅甸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依然与上个世纪几乎毫无二致。这里保留着从蒲甘王朝到贡榜王朝、到近一个世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大量历史遗存,就像地质上一个保留完好的地层。其中有蒲甘那样的已然消失的古代都城的遗迹,更有许多现今依然“活着的”历史(譬如传统服饰、木偶戏、莲梗丝织布、木雕、刺绣、漆器工艺、茵莱湖上的单脚划船的渔夫、过着晨钟暮鼓生活的僧侣......)。
事实上,在缅甸,新事物才是稀有之物。无论是耕作、建筑、服饰、饮食还是工艺品,传统元素的存在都远远超过当代元素。落后吗?也许确实如此。但这种落后,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对于旅行者而言,这就像穿越了历史。在很多方面,缅甸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但在中国迅速发展得找不到昔日影子的时候,它还巍然不动,自顾自地存在于时间的一隅,像一个时间胶囊,完整地保留了上个世纪的风貌。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缅甸之旅就宛如一场真实的梦境,也像是一场时间旅行。
风景・人文篇
曼德勒——活着的历史

“曼德勒的路上,有阳光、棕榈树和叮当作响的风铃......”上个世纪初,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在《通往曼德勒之路》中这样描写到。这短短诗歌里的美妙描写,后来竟然勾起了无数人对曼德勒乃至缅甸的美好遐想。
依稀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张描绘缅甸的明信片,上面是古老河岸上的村庄,不远处的寺庙烟雾缭绕,金顶闪着耀眼的光,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侣悠然前行,夕阳西下,流淌一地金黄。然而,当真正身处这里,我淡忘了阳光、棕榈和叮当作响的风铃,却永远记住了曼德勒东塔曼湖、乌本桥边那宛如童话般的画境。
从曼德勒机场出来前往酒店的路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金色或白色的佛塔,矗立在杂乱拥挤的房屋之间,庇佑着这里的人们。与万塔之城蒲甘的古塔不同,曼德勒的塔,都尚在使用中,这里的传统是活着的,是你无需想象就可以亲眼看见的和亲手触摸到的。
Day 1
曼德勒皇宫——马哈木尼佛塔(Mahamunipagoda)
曼德勒皇宫Mandalay Palace

曼德勒在缅甸历史上辉煌程度远超仰光。如果说仰光是像上海那样,由西方开埠发展起来的现代港口城市,那么曼德勒就像西安,是历史上几个最强大王朝的首都(至少可以算“四朝古都”),有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当然,曼德勒最出名还是缅甸的末代王朝——贡榜王朝。贡榜王朝的建国君主雍籍牙是缅甸史上的名帝之一,在他的治下,缅甸出现了自蒲甘和东吁之后的第三次统一。不过最终贡榜王朝和中南半岛上其他的国家类似,也没能逃过被殖民的命运,三次英缅大战让缅甸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生涯。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就是对那段历史的详实记录。
曼德勒皇宫就是贡榜王朝的皇宫所在。皇宫四方正中,护城河环绕,一角是曼德勒山。这个配置和北京故宫如出一辙,然而这里护城河和城墙长度居然比北京故宫大多了。原本这里保留了大量精美的古建筑和文物,但可惜二战时期,曼德勒宫城被彻底摧毁。此后缅甸政府修建的建筑,都只是仿品。如今,仅剩当年被整体迁移出皇宫的敏东王寝宫,现在叫“金色宫殿僧院”,成了唯一可见的原曼德勒皇宫建筑。从这座建筑上,我们可以稍微窥见当年的皇宫是何等的壮丽、奢华、精致。
马哈牟尼寺Mahamuni pagoda

马哈牟尼寺,有一尊高4公尺的马哈牟尼大金佛,是缅甸佛教徒最尊崇的佛像,在缅甸有着和瑞德贡大金塔一样崇高的地位,大概是曼德勒最神圣的地方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众前来参拜这尊佛像。
Day 2
马哈伽纳扬僧院—金殿柚木寺—固都陶佛塔—曼德勒山—乌本桥日落
马哈伽纳扬僧院Maha Ganayon Kyaung
阿玛拉普拉,原意为“不朽之城”,却曾是缅甸短暂的国都,几乎没有遗留下什么古都的痕迹,但它留下了一条柚木制成的坚固长桥,就算乌本桥千百年后还是会腐烂坍塌,但桥边那座研究佛学的僧院所留下的思想还是不朽。
马哈伽纳扬僧院Mahagandhayon Monastery,位于曼德勒城南郊,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之一,有两千多修习的僧侣。每天上午10点都会有“千人僧饭”的场景,上千僧人排队到僧院的食堂进餐,颇为壮观。缅甸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都要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从午后到午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东西。
马哈伽纳扬僧院壮观的千人僧饭:


每天10点,佛学院准时敲钟,上千僧侣从四面八方很有秩序地列队汇入食堂前的道路上。僧侣似乎也习惯了各种镜头,只是静默地接受信众的施舍。


这样的场景在缅甸已经有至少几百年历史,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金色宫殿僧院Skwenandaw Kyaung
金殿柚木寺也叫金色宫殿僧院Skwenandaw。这座寺庙是缅甸为数不多的纯柚木寺院,有精美的雕刻,这座并不大的建筑,值得驻足品味良久。
曾经金碧辉煌的柚木寺Skwenandaw:

在山顶合影:






日落乌本桥UBein Bridge
东塔曼湖(Taungthaman)位于曼德勒的阿马拉布拉古城境内,闻名世界的乌本桥就座落在东塔曼湖之上,为其增色不少。
乌本桥泛舟看日落:


云层很厚,很遗憾并没有看见完美的日落。

想象中的完美日落:

乌本桥长达1200米,横跨东塔曼湖,是世界最长的柚木桥,它古朴而未加雕琢,历经150年的岁月洗礼,迄今不朽。

没有乌本桥日落的缅甸之旅,似乎就是不完整的。据说日落时分,曼德勒的游客一半在乌本桥看日落,还有一半在曼德勒山上看日落。乌本桥日落就这样变成了曼德勒的一张名片。


湖面上还有一棵造型奇异枯树点缀,肆意伸展的枯枝指向苍穹,颇为有型,成为构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脑海里不由自主出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野渡无人舟自横”之类的句子。

蒲甘平原在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南岸,地势开阔,水土丰沃。十一到十三世纪,这里是盛极一时的蒲甘王朝都城,阿奴律陀王第一次统一了缅甸,将南传佛教作为国教,这里也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修葺的佛塔就以倍数递增,两百多年间建造起几万座寺庙和佛塔。十三世纪蒙古人攻入后,蒲甘就衰败了。时至今日,平原上还有2000余佛塔林立,极目之处,皆是佛塔。站在高处,地平线以内,几乎全部是古塔遗址零落在丛林之间,一些大型的塔有十几个塔尖,环顾四野,数以万计异域风情的塔尖,参差多态,错落有致,宛如童话王国。

蒲甘是一个很纯粹的地方,在这里星空和心灵都离你很近。
日出日暮之时,万千佛塔笼罩在霞光下、烟云间的景象让人毕生难忘。历史与自然的交融就在这样的场景中达到了完美。

我想,多年之后我依然会清晰地记得,仿若世外桃园的蒲甘,万千佛塔在烟云中亦真亦幻,安逸静谧;日出日落如诗如画,绚烂多彩;穿梭在塔林里的马车,就像行走在童话世界;马蹄掀起一阵尘土,古老画卷一样的风景随处可见;夜晚星空下的佛塔,竟有些像外星文明的遗存,塔尖直至宇宙苍穹,好像在接收或发射着什么信息。
Day 4
瑞山陀看日出—娘乌集市—瑞喜宫塔—达冰瑜佛塔—瑞古意塔—江边大树餐厅晚餐,观赏日落
瑞山陀塔ShwesandawPaya
凌晨五点,我们在清冷的空气中一路开到瑞山陀塔——蒲甘最有名的看日出之地。
想象中的日出:

瑞山陀塔被称为瞭望之塔,是欣赏日出日落的绝佳之地。
瑞山陀塔分五层,每层都有一圈连通的甬道,四面各有一条陡峭台阶,无论停留哪一层,都能看到其周围众多佛塔。我们奋力登上塔,广袤大地和四周佛塔已经尽收眼底,可以饱览“万塔之城”的壮观日出景象了。
感觉特别适合作电影或者书的封面:

日出与日落之时,蒲甘的地面总会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薄雾之中,给丛林、佛塔带来一种飘渺的美感。随着太阳渐渐升起,薄薄的暮霭慢慢消褪,天色渐蓝,把绿色原野中的古塔映衬得更加肃穆。朝阳冲破薄薄的暮霭跳出地平线,渐渐地天空被染红,光芒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向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的古塔。顺光方向,一座座佛塔犹如一根根蜡烛被初升的太阳点亮。无边无际的古塔涌到眼前,置身其中,真不知今昔是何年。
虽然没有等来完美的日出,却依旧不愿立即离去。说不清理由,只是觉得难得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沉静下来,不发一言,只是静静地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

整个酒店延续着东南亚度假酒店的风格,宛若一座秘密花园,一座座木质建筑,周围树木花草围绕,仿佛住在热带雨林之中。酒店里有游泳池,每个房间都带有室外阳台,可以坐在竹椅上享受阳光,听着鸟儿歌唱,还能看着小松鼠在你眼皮子底下活泼地在树梢间轻快跳跃~

在茵莱湖我们住在ThanakhaInleHotel,一家法国人开的度假酒店。酒店很有情调,布置随处充满巧思~~“打扫房间”和“请勿打扰”的牌子也是萌萌哒:
各种细节控:
地板上也有很多小细节:
酒店里满是热带花草:
Kalaw的小木屋餐厅
从蒲甘前往茵莱湖的途中,路过了美丽的高原小镇格劳Kalaw,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木屋,宛如欧洲山间小镇。
漂亮的小木屋餐厅:

下图不是粽子,是蒸鱼:

最帅缅甸小弟:
其实,在旅途中,缅甸人除了很热情,愿意主动打招呼,还有“我在镜头中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路上看我”的事情发生。
缅甸人脸上习惯涂一种特别的护肤美容品——特纳卡Thanakha:

网友评论